4.2 胃肠道损害
受损原因主要是由于栓塞物反流入胃、十二指肠动脉造成胃、十二指肠黏膜缺血或化疗药物对黏膜直接损害所致。此并发症的发生一般在术后1 d~4 d,所以要严密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大便颜色等。
2.2.4.3 胆囊炎症、穿孔
通常发生于介入治疗后1周~2周,应避免暴饮暴食。胆囊穿孔是胆囊动脉被栓塞、碘油抗癌药直接进入胆囊壁所致。诊断胆囊穿孔后内科治疗无效应立即外科手术。
2.2.5 腹痛的观察
肝癌的血供95%以上来源于肝动脉,肝动脉栓塞后肝癌血供减少90%左右,造成肿瘤缺血、缺氧坏死。肿瘤坏死前发生肿胀,引起肝包膜紧张,故致肝区疼痛,多在3 d~5 d内缓解。疼痛局限在肝区,为胀痛性,微有烧灼感,常影响睡眠和饮食。对疼痛不能耐受时可用止痛药,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如暗示、移情等减轻疼痛。
2.2.6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由于化疗药物致骨髓抑制,术后应定期做血常规检查,病人出现重度白细胞降低时,除对症处理外,应实施保护性隔离。嘱病人卧床休息,对重症者加强皮肤、口腔护理,以便早期发现感染征象。
2.2.7 肾功能损害
因大量化疗药物毒性反应和大量癌细胞坏死由肾脏排出所致。术后应鼓励病人多饮水,促进毒物排泄,同时观察24 h尿量及尿色,以利于及时处理。
2.2.8 心理护理
病人对介入治疗的期望值很大,一旦术后出现身体不适,疼痛加剧以及药物反应和并发症时,即产生疑虑、忧郁、恐惧心理,甚至表现为愤怒、怨恨、自暴自弃等。应经常与病人谈心,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态,减轻和缓解病人的痛苦。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使病人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保持稳定的情绪。
3 结果
对肝癌病人经肝动脉注入抗癌药物并栓塞肿瘤血管,其疗效明显,毒副反应少。
3.1 预后情况
经B超、CT复查肝脏回缩,肿瘤缩小。病人一般情况得到改善,治疗后病人面色好转、食欲及体重增加。
3.2 疼痛
98例出现疼痛,其中82例出现较剧烈的腹痛,及时给予布桂嗪(强痛定)0.1 g肌肉注射,疼痛缓解。其余16例未做特殊处理,1周后症状缓解。
3.3发热
72例出现发热,体温37 ℃~39 ℃之间,持续3 d~7 d,严格执行医嘱,给予其对症处理,并嘱其多饮水,给清淡饮食。
3.4 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
最常见为胃、肠道反应,根据病情,预防性的给予止吐剂,如欧贝4 mg、胃复安10 mg等,恶心、呕吐反应减少。48例恶心、呕吐病人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
3.5 并发症
病人介入治疗完毕,积极给病人保肝、解毒、消炎、止血等对症治疗,加之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本组138例病人无一例出现局部渗血、血肿、感染、异位栓塞、压疮等并发症。
4 讨论
原发性肝癌病人就诊时大部分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非手术治疗方法中,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好,已成为首选方法[2]。TACE动脉内给药可使肝内保持高浓度,可减少抗癌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并不同程度减缓局部血流,如此可提高疗效2倍~10倍,且全身毒副反应较轻[3]。由于栓塞是针对肿瘤所在肝段,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肝实质损伤,肝功能损害程度最小,从而达到最佳的栓塞效果[4]。TACE能使肝癌血供减少90%左右,可使肿瘤细胞坏死,肿瘤缩小,从而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5]。
尽管介入治疗后病人出现发热、疼痛、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但只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心理护理,积极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对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病人痛苦具有重要意义。我科根据病人情况,按上述模式对病人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较大程度地减少了介入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我们将不断探索,争取走出一条捷径,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参考文献】
[1]邓翠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人介入治疗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4,19(19):21.
[2]沈动,左云.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3,15(2):121.
[3]张贵德,宋希江,张桂成.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29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0):703.
[4]苏明涛,陈裕明,曾维英,等.经肝段动脉栓塞治疗中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