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寻找一种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导管肝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同时应用碘化油剂和明胶海绵进行栓塞,给予术前护理及术后护理。[结果] 138例介入治疗病人无一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渗血、异位栓塞、导管脱落、动静脉瘘、压疮及局部感染等。72例病人出现发热,98例病人出现疼痛,化疗药物毒副反应轻微。[结论]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使肿瘤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能有效地延长病人生存期,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是中晚期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一种有效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 介入;肝癌;护理
介入疗法是当今医学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失去手术机会的肿瘤病人,取得了一定疗效。由于介入治疗化疗药物剂量较大,治疗后会出现各种反应和并发症。因此,护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我科1996年9月—2005年8月对138例肝癌病人进行肝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术(TACE),针对每位病人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进行精心的护理。较大程度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8例,男112例,女26例,年龄38岁~74岁,平均56岁。均经过B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均失去手术机会。介入治疗前病人一般情况良好,生命特征平稳,无外在感染因素存在,凝血时间基本正常,白细胞(WBC)>4.0×109/L。
1.2方法
在局部麻醉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将导管放入肝固有动脉,尽量接近肿瘤的供血动脉支,先将导管缓慢注入化疗药物,然后注入碘油抗癌药混合剂,最后再用明胶海绵小块做肝固有动脉栓塞。术毕,拔管压迫止血15 min~20 min后加压包扎。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根据病人病灶情况和治疗方案的不同备药,依据介入治疗对穿刺部位的要求,在介入治疗前1 d或术前数小时进行备皮。术前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详细讲解介入治疗的方法、优点,增加病人信心,设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消除恐惧和焦虑。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增加机体免疫力。术前应充分休息,预防感冒,避免着凉及咳嗽。对病人进行床上大小便的训练,有利于介入后的康复。
2.2 术后护理
2.2.1 穿刺点的护理
介入治疗后,穿刺点压迫15 min~20 min后加压包扎,用2 kg砂袋垂直压迫在腹股沟穿刺点正上方1 h,返回病房途中减少搬动幅度,术侧下肢制动8 h,绝对卧床休息8 h~10 h。卧床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勤巡回病房。除协助生活护理外,严密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尤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高血压者。如有渗血应立即更换敷料,并用手压迫出血点上方15 min~20 min,力量以穿刺点不出血为宜。待出血停止后,重新加压包扎,必要时通知医生处理。
2.2.2 术肢血液循环的观察
动脉插管损伤血管内膜,化疗药物刺激血管壁及术中反复穿刺,局部血管广泛损伤和砂袋过度压迫等均可导致血栓形成,早期会出现患肢麻木、胀痛,皮肤温度低怕冷,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故术后除了正确使用砂袋外,应严密观察术肢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与术前观察的结果做比较,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溶栓措施。
2.2.3 发热观察
介入治疗后50%~60%的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且发热多在术后当日或者次日发生,范围37.2 ℃~39.5 ℃,持续1周左右。发热是机体对坏死肿瘤组织重吸收的反应,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机制[1]。发热持续的时间与肿瘤大小、坏死程度有关,应给病人做好解释工作,鼓励病人多饮水,如体温不超过38.5 ℃,且病人能耐受,可以不必降温处理,以利于坏死组织的吸收,但应注意病人的保暖和病室的通风透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当体温高于38.5 ℃时,可行物理降温,必要时应用退热药。出汗多时及时更换被服和衣裤,防止受凉感冒。
2.2.4 消化道反应的观察
2.2.4.1 恶心、呕吐
系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刺激胃肠道引起应激性反应。为了减轻症状,术前应禁食4 h~6 h,术中或术后肌肉注射欧贝4 mg或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0 mg。术后可进食少量清淡饮食,次日起鼓励病人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忌油腻、油炸、辛辣的食物。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量及颜色,并做好呕吐物的清理,满足病人的清洁及舒适要求。
2.2.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