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老年性;高血压病;整体护理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逐年上升趋势。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更高,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可达40%~60%。老年性高血压病表现为收缩期血压升高为主,脉压差增大明显,同时伴有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为特征[1]。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12月以来收治26例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经精心治疗和整体护理后,患者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在61~85岁,平均年龄71.5岁。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kPa)。患者中I级高血压5例,II级高血压l5例,III级高血压6例。并发脑血管意外3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10例。
2 结果
2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心理调节、生活方式、服药指导等方面的护理。使患者掌握了疾病预防、用药、保健知识。改变了不良的生活方式,接受护理的顺应性增加,提升了生活质量,达到了控制血压,享受健康的人生目标。经精心治疗及护理,除1人因高血压脑出血死亡,其余患者均血压平稳,好转出院。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因老年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易于急躁和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升高。护理人员需要掌握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性格情趣以及家庭状况,因人而异地给予心理和健康教育指导。对存在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安慰、解释等心理护理,以减轻和消除其不良的情绪及致病性的心理因素。使患者保持心态平和、轻松、稳定,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通过赠送健康保健手册、杂志、介绍同病病友等。使患者由配合治疗改为主动参与治疗,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2]。
3.2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低盐低脂饮食,少食多餐,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蛋白多的豆类、蔬菜和水果,以补充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限制食盐量为3~5 g/d,钠盐摄入过多,将导致体内钠离子和水分潴留,引起血容量和细胞外液量增多,同时回血量、心室充盈量和心输出量均增加,可使血压升高。限制饮酒,限制过量的咖啡,适量饮用茶水。由于长时间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可能会造成血钾流失,多进食富含钾类的食物如:土豆、地瓜、香蕉等。食物应多样化,以谷物为主粗细粮搭配。增加钙的摄人可降低高钠对血压的影响。
3.3 生活护理:指导患者居住安静的环境,避免噪音及强光,室内温湿度适宜。日常活动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的起立、转身等动作,症状重时应卧床休息。在运动时要做好监督工作,锻炼要循序渐进,不可过度。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困难者给予按摩以促进肠蠕动,必要时给以缓泻剂。
3.4 药物治疗: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很多,关键是要按时、按剂量、联合用药,按照个体化原则合理选择用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使患者易于接受,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疗效。无论是用哪一种药,尤其是作用发生缓慢的药物,至少观察一个月,以便确定是否有效,不易过快更换剂量。经常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大家共同配合,提醒、监督患者按时服药。
3.5 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计划,采用口头、书面、集中讲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宣教。使护理工作细化、量化,提升服务质量。并告诉患者抗高血压药物应终生服药,病情稳定是逐渐减少用药量,不能认为血压降至正常后就可停药[3]。
3.6 出院指导:建立病例档案,准确记录患者的入院情况、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内容。在出院前详细告知患者出院以后需注意的事项,如保持精神情绪稳定、合理饮食、按时服药、复诊时间等。并对其家属做好指导工作,强化住院期间的教育内容,服药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安全用药的知识。定期侧量血压,条件允许可经常侧检测血压。如发现有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等症状时,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4 小结
通过整体护理方针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大大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保持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心态,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认知能力、自信心与自尊心。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水平,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对减少并发性反应的发生起到了积极地作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