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 护理进展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又称产后沮丧。临床表现为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乏力、对事物不感兴趣、内疚感、罪恶感、有体重的改变,社会退缩行为,重者可伤害婴儿或自残伤害行为。其发生率占产后妇女的3.3 %~3.5%[2],尤其是既往存在经前综合症的患者更为多见。近年来,国内外对产后抑郁症的研究比较重视,尤其对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的研究更为深入,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产后抑郁症的危害性
由于产生抑郁症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精神疾病,伴有焦虑、激越、无价值感、自杀观念。精神运动性迟滞和各种躯体症状和生理机能障碍,是产褥期常见的一种心理病患。研究认为,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婴儿的身体发育、心理、行为的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还可影响夫妻关系以及整个家庭和社会,甚至导致产后精神病的发生[3]。同时,产妇在抑郁状态下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可诱发产后出血,人际关系协调障碍,丧失热情与信心,甚至出现自杀现象。文献报道[4],产后抑郁症的自杀发生率达15%。若病情严重或未及时治疗者还可发展为产后精神病[5]。此外,产妇在抑郁状态下泌乳延迟,乳汁分泌较少,严重影响婴儿幼儿的身体发育与行为、认知、情感的发展,甚至成为新生儿猝死综合症的诱发因素之一[6,7],由此可见,产后抑郁症的危害性极大,正成为突出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故对产后抑郁症的产妇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护理干预,是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研究的重点。
2 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比较复杂,内分泌的改变是产后抑郁症的生物基础[8],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目前认为产后抑郁症产生的相关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2.1 生理因素 首先妊娠期血孕素、雌激素显著提高,皮质醇、甲状腺素也都相应增加,而生产后,极短时间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至孕前水平,体内激素的改变有可能促进抑郁的发作。有研究发现,雌激素的变化致使脑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减少,影响神经递质的变化,促进产妇抑郁情绪发作。而由于孕激素减少导致类似于苯二氨芷类药物突然戒断,促进抑郁情绪发作[9]。妊娠后期,体内雌激素、黄体酮显著增加,皮质固醇、甲状腺素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分娩后这些激素突然迅速减退,黄体酮和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脑内和内分泌组织的儿茶胺减少;从而影响大脑活动。其次有精神障碍遗传因素的人群中抑郁障碍的发病素高。有报道[10],有群中抑郁障碍病人一级程度的患病率高出一般人群的30倍,有抑郁障碍家族史者约为50%。
2.2 心理因素 一是患者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或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无法克服做母亲的压力;二是生育前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不足,手忙脚乱,而婴儿喂哺相对又比较困难,产妇怕自己照看不好婴儿,从而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三是生产后,产妇因为身体肿胖,体形发生改变,若其心理调适不当,可能会产生忧郁情绪;四是生产后家庭关注重心的转移及丈夫的体贴不够,会使产妇产生失落感。周川平等[11]认为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个性因素:具有内向、敏感、焦虑等人格特征和易感素质,平时又不善于处理人际矛盾,产后易患抑郁症。已有文献报道,性恪内向遇到不良刺激容易发生精神抑郁[12]。(2)角色缺如:未进入母亲角色,担心孩子缺乏家庭成员和社会的关心;担心分娩后体形改变,身体臃肿。若其心理调适不当,可能会产生忧郁情绪。(3)思想压力:婴儿喂哺困难,产妇又因为照顾婴儿导致睡眠失调。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再适应,导致产妇疲倦、自责、产生负面心理[13]。担心分娩时的疼痛、能否顺利分娩、、婴儿是否健康、有无畸形、婴儿性别是否理想、能否被家人接受等,使产妇的心理产生不良刺激。冉令梅[14]调查发现,产后抑郁症患者有以下心理特点:即焦虑、消极、有罪感,抑郁心境,自杀观念及兴趣或快感缺失。提出注意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产后抑郁症,对保护产妇和婴儿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3 社会因素 目前社会仍存在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分娩女婴可能给产妇精神带来一定影响;家庭支持被认为是一个主要因素,客观存在包括丈夫家人支持及其本人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家庭矛盾,夫妻关系不和,产后家属关心较少和妊娠合并症是促进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15]。孕产妇生活条件,如夫妻分离、住房拥挤、经济困难等可导致情绪低落;社会支持匮乏,居家护理和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