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摘要】 为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质量,笔者从五个方面进行病情观察,从而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采取保持安静,取适当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体温稳定,合理喂养等护理措施,是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观察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因缺氧或产伤引起的脑损伤 [1],其病死率较高,存活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做好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对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作用。现将2003年6月—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治的30例颅内出血新生儿,男19例,女11例;足月产20例,早产9例,过期产1例;均经头部CT确诊,其中蛛网膜下隙出血22例,脑实质出血4例,硬膜下出血3例,硬膜外出血1例;治愈22例,好转3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

  2 病情观察

  2.1 意识和精神状态的观察

  意识改变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中占重要地位。本组所有病例均出现意识和精神状态的改变,且常为早期表现,因此应注意是否烦躁不安、抽搐、反应迟钝、嗜睡或昏迷现象。如兴奋状态、睡眠不安、哭闹不安、尖叫,则常是早期表现,亦提示出血量少;如病情继续加重,或出血量大,常转入或表现为抑制状态,如嗜睡、昏迷。

  2.2 瞳孔和各种反射的观察

  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则表示颅内压增高;双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和各种反射(吸吮、拥抱反射等)消失,肌张力下降,眼球固定,则表示病情危重,出现脑疝,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相应抢救措施。

  2.3 囟门的观察

  囟门饱满、紧张,表示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大。

  2.4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变化,注意呼吸节律、频率变化,如果呼吸不规则、屏气、暂停表示病情危重。注意有无皮肤苍白、发绀、出血点、黄染等,如果突然出现皮肤苍白或青紫,表示出血量较大,病情危重;如果体温不升或高热,亦表示病情危重,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2.5 观察有无呕吐及吃奶情况

  如恶心、呕吐提示颅内压增高,如拒奶或吸吮反射、觅食反射、吞咽反射消失,表示病情危重,应注意补足热量及液体摄入,维持正常生理需要。吸吮反射的出现,往往提示病情开始好转。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室内保持清洁卫生,室温维持在24 ℃~26 ℃。绝对静卧,头肩略垫高15°~30°,头偏向一侧,避免分泌物或呕吐物吸入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尽量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刺激,将护理和治疗集中进行,动作做到轻、稳、准。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防止加重颅内出血。保持皮肤、口腔清洁,每日进行口腔、臀部护理,及时更换尿布、脏衣服;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并根据血糖随时调整输液速度,以免血糖过高或快速扩容而加重出血。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外在因素如被子遮盖等压迫患儿,引起窒息。根据病情予吸氧,因新生儿鼻黏膜柔嫩,为避免损伤鼻黏膜,应选用刺激性小的鼻导管,最好用面罩或头罩吸氧。

  3.3 保持体温稳定

  体温过高时应予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温箱或热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后包被松开。

  3.4 用药的观察

  遵医嘱应用镇静、降颅内压药物,注意用药后反应,患儿有抽搐或惊厥持续时,常根据医嘱给予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并应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效果,如应用药物处理30 min后效果不佳,应及时告知医生重复或交替用药,达到镇静目的。囟门持续饱满、紧张者,应降颅内压,首选呋塞米1 mg/kg~2 mg/kg,不改善者,可再应用20%甘露醇0.5 g/kg~1.0 g/kg。

  3.5 喂食

  如无呕吐情况,应尽早给予喂奶,不能吸吮者,可鼻饲奶液。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1.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血管铸型观察bFGF对大鼠颌面部移植脂肪
    一例父源染色体有两种新生5p缺失的患者
    新生化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剖宫产术应用单叶产钳助产对新生儿窒息
    阿奇霉素治疗新生儿沙眼衣原体肺炎疗效
    细胞生长肽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新生儿红臀与局部霉菌感染关系的临床观
    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对羊水 度污染新生儿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
    神经生长因子减轻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
    左旋硝基精氨酸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
    660例壮族新生儿红细胞酶缺乏症及地中
    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七例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