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敷料用于肛周脓肿手术后对伤口愈合的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选择60例肛周脓肿根治术病人进行观察,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使用藻酸盐敷料和水胶体敷料进行伤口换药。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方法。结果 与传统换药方法相比,使用新型敷料换药的病人,术后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病人疼痛轻,换药次数和时间明显减少。(P<0.05)结论 新型敷料比传统敷料更有利于肛周脓肿术后伤口的愈合,减轻病人伤口疼痛和医护人员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新型敷料 肛周脓肿 伤口 护理 藻酸盐敷料及水胶体敷料
肛周脓肿又称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是指肛门腺感染化脓继发肛周软组织感染化脓或黏膜下的脓肿,此病好发于青壮年,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于肛周脓肿的手术方式,现在临床多采用一次性根治术,但由于术后创面深而大,脓肿复杂,有时伴发多个内口和外口,因此,术后伤口采用传统方法换药困难,病人疼痛剧烈,伤口愈合慢。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将30例病人做为实验组,使用藻酸盐敷料和水胶体敷料进行伤口换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中,实验组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70岁,平均38岁。皮下脓肿10例。坐骨直肠窝脓肿6例,骨盆直肠窝脓肿4例。直肠黏膜下脓肿3例,肛门括约肌间脓肿5例,马蹄形脓肿2例。对照组:男25例,女5例,年龄22~68岁,平均35岁。皮下脓肿12例,坐骨直肠窝脓肿7例,骨盆直肠窝脓肿3例,直肠黏膜下脓肿3例,肛门括约肌间脓肿4例,马蹄形脓肿1例。两组年龄、性别、伤口大小、部位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手术方法 两组均采用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术后用凡士林纱布填塞伤口,外层覆盖干纱布。
2.2 换药方法 两组病例均于术后第二天开始予伤口换药。
2.2.1 对照组 按外科常规方法换药:先用0.5%碘伏清洗伤口周围和伤口,再用凡士林纱布填塞伤口,外层覆盖干纱布,每日换药1~2次。
2.2.2 实验组 先用75%酒精清洗伤口周围皮肤,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然后应用伤口湿性愈合理论,根据伤口的不同时期选用不同的新型敷料:伤口脓性渗液较多,选用藻酸盐敷料填塞或覆盖,外层加盖薄膜敷料。根据渗液情况1~3天换药1次;伤口基底肉芽组织新鲜,渗液不多,渗液颜色变为清亮,即选用水胶体敷料,用法同前,但不需要第二层敷料覆盖,根据渗液情况3~5天更换敷料1次。
2.3 护理措施
2.3.1 加强抗感染治疗 肛周脓肿手术伤口为感染性伤口,一般术后3~5天全身应用抗生素,如静脉滴注替硝唑、头孢类抗生素等。
2.3.2 饮食护理 肛周脓肿病因多因恣食肥甘厚味、辛辣及嗜酒等因素,致使湿热内生,下注大肠或肛门破损染毒,使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1]。术后给予半流饮食,术后第3天后改善饮食,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煎、炸等食物。严禁饮酒,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鼓励进食瘦肉、鱼、鸡肉、鸡蛋等富含蛋白质食物,促进伤口愈合。
2.3.3 休息与活动指导 术后24小时后鼓励适当活动,活动可增加伤口局部血液循环,利于伤口引流。
2.3.4 伤口护理 嘱病人勿穿过紧或粗糙的内裤,宜穿宽松和柔软内裤,大便后及时清洗肛周和伤口周围,如有大便污染伤口,应及时给予换药处理。
2.4 观察方法
2.4.1 疗效标准[2] 治愈:创面愈合,上皮覆盖,皮肤颜色正常,不留疤痕。有效:无分泌物,创面缩小,肉芽组织正在生长。无效:创面无肉芽组织生长,伤口无缩小。术后观察7~30天。
2.4.2 疼痛程度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分级标准[3],将伤口疼痛分为4个等级。 0级:无痛;Ⅰ级:轻度疼痛;Ⅱ级:中度疼痛,平静;Ⅲ级:重度疼痛,不安。评估两组病人首次更换敷料时的疼痛程度并记录。
3 结果
3.1 伤口愈合情况 实验组治愈28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18例,有效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两组伤口愈合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3.2 两组病人伤口平均愈合时间、平均每人换药次数和换药时间 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伤口平均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和换药时间(略)
3.3 两组病人首次更换敷料时疼痛程度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