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胰岛素 糖尿病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一般使用胰岛素治疗是在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易发生低血糖。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能有效控制血糖,使用方法安全方便。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现将我科2008年5月至2008年12月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DM的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1例患者,男28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岁左右,均为2型DM,合并酮症酸中毒2例,合并DM足8例,合并其他并发症17例。本组患者均符合WHO对DM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患者的准备 向患者讲解置泵的有关知识,使患者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2.2 胰岛素泵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设置泵内胰岛素基础量和餐前量。提前6 h从冰箱中取出胰岛素置于室温下(约25℃);打开胰岛素,消毒盖端;吸取适量甘舒霖R胰岛素至储药器中,排除储药器内部的空气;连接输注导管,排空气;选择正确的输注部位,一般多选择腹部,避开腰部束皮带处,消瘦患者皮下脂肪较少,可选择上外臀部皮下;用碘伏消毒皮肤,将针头垂直,迅速刺入皮下,用透明贴膜固定针头,在距离注射部位2cm处,用胶布将输注导管安全环固定,泵可置于腰带或衣袋中。
2 结果
51例DM患者血糖均在一周内得到较好控制,应用胰岛素泵期间,低血糖发生2例,占4%。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针头处皮肤感染、导管堵塞和泵故障。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DM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患者常产生悲观抑郁或焦虑的情绪,护士应耐心详细地向患者解释胰岛素泵的特性及应用的优越性,使其了解胰岛素泵是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用胰岛素泵治疗不仅可以在短期内使血糖迅速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状态,而且还消除了高血糖的一些毒性[2]。
3.2 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DM治疗的基础,指导患者定时定量规律用餐,不可随意加餐,每次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后,15分钟后立即进食,以防低血糖发生。
3.3 运动护理 携带胰岛素泵者,运动时,提醒患者不宜做剧烈、幅度较大的运动,以免泵管脱出。
3.4 胰岛素泵的护理
3.4.1 置泵前护理 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讲解胰岛素泵治疗的目的、意义、效果及步骤,以消除病人焦虑。
3.4.2 携泵指导 平时可将泵放于衣服的口袋中或装进盒里栓在腰带上,睡觉时可放于睡衣口袋里。洗澡时可将泵取下,但不应>1h,沐浴完毕应立即装上。防止胰岛素泵失效。
3.4.3 置泵后护理 ①血糖监测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值调整大剂量。血糖控制目标值以空腹血<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为达到强化治疗的目标值。观察有无低血糖的发生,置泵后3~7天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期,易发生低血糖。② 胰岛素泵的管理 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检查泵是否正常运转,电池是否充足,观察胰岛素剩余量,以便及时补充。查看置管部位皮肤有无红肿、疼痛、出血、脱出。在洗澡、核磁共振检查等情况下,需取下胰岛素泵时,时间一般不超过60min。护理人员应能识别各种报警,根据报警的原因及时处理。③预防感染 一般每48~72 h更换输注部位,每天检查输注部位2次以上,查看是否有红肿、出血及针头套管脱出。如出现上述现象,应立即更换储液管、输注装置及输注部位。④输注装置阻塞处理 输注装置阻塞时可导致胰岛素输注中断,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处理不当可导致DKA。当出现阻塞报警时,嘱患者平卧,仔细检查输注装置是否扭曲或有气泡阻塞,如有气泡,应将空气排出后再接上。如已出现高血糖应及时经其它途径注入胰岛素。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