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封管1次。
2.2 并发症的处理
2.2.1 局部渗血 本组5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由于放疗过程中骨髓抑制引起血小板减少,穿刺点渗血不止,在应用升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同时,局部外敷云南白药加压包扎,并嘱病人健侧卧位,术侧肢体避免剧烈活动,2天后出血停止。
2.2.2 静脉炎 PICC置管后,由于导管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有2例患者穿刺侧肢体沿血管走向出现红肿、硬结、疼痛。由于中药金黄散有清热解毒、除湿化浊、行气散瘀、活血消肿的功效[1],因此与蜂蜜调和成稠糊状,沿红肿部位外敷,每日换药1次,5天后症状消失。
2.2.3 穿刺点感染 其中2例患者由于夏季气温高,出汗多,局部潮湿,皮肤不清洁,透明敷贴透气性、穿刺点周围出现红肿、硬结、且活动后有疼痛感。给予管口严格消毒后,每日滴庆大霉素5滴抗炎处理,并更换透气性好的棉质无菌敷贴,每日换药1次,保持局部干燥,穿刺点敷贴潮湿及时更换。3天后治愈。
2.2.4 导管阻塞 由于大量高浓度液体如20%甘露醇、脂肪乳、鸭胆子油的输注,有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部分导管阻塞现象,导致输液不畅。经肝素液抽吸,然后放松,借负压使肝素液与血栓充分接触,边抽边推,如此反复多次,阻塞的管腔均已通畅。有1例患者因带管出院后,未按时封管,由于血液反流,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块,经肝素液溶栓、抽吸均无效果而拔管。
2.2.5 导管异位和脱出 有1例患者穿刺过程中,误入颈外静脉,第二天发现后将导管撤出6cm左右,重新固定。有2例患者导管不慎脱出4~6cm,在未影响置管用途时,固定后继续使用。但脱出的导管不可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感染。
2.3 拔管护理 (1)当治疗结束或出现并发症时,要及时拔管。(2)患者取仰卧位,外展穿刺侧上肢,缓慢拔除导管,如遇阻力,不要使用暴力,以防导管断裂,此时应停止拔管,热敷20~30min后继续拔管。(3)拔管后检查导管是否完整,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按压10 min,嘱患者拔管后24h内尽量减少术侧肢体活动,以防出血。
3 护理体会
3.1 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射线使瘤体缩小的同时,会出现很多副反应及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口腔溃疡、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患者进食,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因此需要通过静脉输注高能营养液如脂肪乳等,以保证机体的能量供给。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癌的病人,放疗过程中大多会出现脑水肿,需要每日输注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处理,有些病人甚至需要每6h输注1次。有研究资料表明,外周静脉血流量为1ml/min,上腔静脉血流量为2500ml/min[2]。PICC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象脂肪乳、20%甘露醇等高浓度、强刺激药物注入后被迅速稀释,从而减轻了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减少了刺激性静脉炎的发生。PICC避免了因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
3.2 PICC置管操作简便、安全 在床边即可进行,便于开展 同时,其穿刺点在外周静脉,比较直观,易掌握,穿刺成功率高,且无需局麻、缝针,创伤小,避免了以往深静脉穿刺引起的血胸、气胸等并发症[3]。PICC还具有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等特点[4],对于需长期输液且血管条件差的病人,如肿瘤病人尤为适用。因此,PICC置管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既能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又能节约人力,降低工作量,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琴, 杨磊, 丛支霞. 金黄散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的效果观察.中医中药,2006,3(2):110.
2 颜兰娣.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中华医药杂志, 2003,3(12):1138-1140.
3 东文霞, 乔爱珍, 李新华, 等.PICC插管与锁骨下静脉插管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比较.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1):31-33.
4 胡翠环, 孙玉梅, 刘洋, 等. 对30例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病人的调查与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8):579-581.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