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围术期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折脱位伴截瘫的一种有效方法[1]。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对38例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中,男29例、女9例,年龄20~68岁,平均45.0岁。脊髓型颈椎病10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伴不全瘫15例,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全瘫7例,高位截瘫6例,经X线、CT或MRI检查确诊,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年,均达到植骨块融合。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因颈椎前路手术难度高、风险性大、位置也比较高、手术部位特殊等,患者及家属均害怕手术失败会导致瘫痪,或影响说话、进食或术后的效果不佳及疼痛等,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护理人员要学会分析患者的心理,因人而异,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态度、表情、姿势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以调动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方法、目的和成功病例,并介绍与病区同类患者交流,解除患者顾虑。本组38例患者经过心理护理,均能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顺利地接受手术治疗。
2.2 术前训练
2.2.1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 颈椎前路手术中,为了暴露手术野,需将气管、食管长时间向非手术侧牵拉,因而对气管刺激比较大,尤其是颈短而粗的患者,往往造成呼吸困难,而且咳嗽、反复吞咽,也影响手术治疗。因此,术前应指导患者用自己的左手除拇指外的四指并拢指端放在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和气管外缘之间的间隙上,略向深部用力。同时将甲状软骨段气管、食管拉向左侧,以左手4指达到或略超过正中线为止,停留数分钟,至患者无法耐受时,放开手指,一般患者休息数分钟后可重复练习。每日按早、中、晚进行。开始时持续5min/次,逐渐增加至30~40min/次,双手无力者由家属或医务人员协助训练,反复训练3~5d即能适应手术[2]。
2.2.2 卧位训练 训练术后卧位对术后恢复非常重要,仰卧时枕既不能过高也不能悬空颈部,砂袋固定颈两侧,侧卧时枕与肩宽同高,使颈、肩与躯干保持一条直线,教会患者翻身方法并使其理解其重要性。术前选择一个合适的颈围(要求:围领上缘抵下颌,下缘达胸骨,保证颈部不能伸屈活动,能使颈部固定于中立位),试用数日,逐渐适应,减少术后患者痛苦。颈椎损伤患者入院即限制颈部活动,嘱绝对卧床,根据损伤类型遵医嘱颈部垫枕或不垫枕:头颈部两侧分别置1个砂袋固定,或者行枕颌带牵引、颅骨牵引。
2.2.3 饮食和排便训练 术前2~3d开始指导患者在床上仰卧位进食和排尿排便。训练进食时,嘱患者进食速度不要太快,要慢而均匀,避免引起呛咳。练习卧床利用便器大小便,教会患者正确应用腹压排出大小便,避免术后发生排尿困难,给患者带来不适,减少尿潴留、尿路感染、腹胀的发生。
2.2.3 手势语言训练 由于手术切口靠近咽喉部位、术后往往因为伤口疼痛而影响语言的沟通。因此,术前日应进行必要的手势训练,在术后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减轻其痛苦[3]。
2.2.4 咳嗽、排痰训练 因全麻插管、手术等因素刺激咽部、气管黏膜,术后患者常无力或不敢咳嗽。因此,术前应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上肢扩胸运动,增加肺活量,并告知有效咳嗽的方法,以保护切口。吸烟者嘱其戒烟,以减少对咽部的刺激,预防肺部感染发生。
2.3 常规术前准备
2.3.1 一般准备 患者入院后应做血、尿、大便常规、胸透、肝和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如患者有四肢瘫痪应加强护理,注意预防压疮、肺炎、泌尿系感染。术前配血,禁食12h,禁饮8h。
2.3.2 皮肤准备 用肥皂水清洗颈部和周围皮肤,并剃净术区汗毛。
2.4 术前评估肢体运动和感觉情况 包括四肢肌力、肌张力,各种反射、感觉异常平面,括约肌的功能及其他症状,以备术后提供对比。
3 术后护理
3.1 体位护理 患者返回病房时,值班护士协助将患者抬上病床,手术医生负责头颈的体位与搬运,动作要一致,保持头、颈、胸在同一直线,防止旋转及扭曲,卧于硬板床上。去枕仰卧位,颈部保持中立,两侧放置砂袋,防止左右移动和左右侧卧位。注意将头垫高与脊柱保持同一水平,双下肢垫软枕,保持舒适,避免植骨块脱落。选择合适颈围,限制颈部活动。
3.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