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工作量巨大[4],常常造成一线抢救医护人员的短缺,影响救治成功率。为合理配备护理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提供依据,笔者对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某烧伤中心136例危重烧伤患者入院5 d护理工作量进行统计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在某烧伤中心住院的危重烧伤患者。纳入标准:伤后24 h内入院,年龄18~45岁,伤前无严重的急、慢性病史。排除标准:化学烧伤和放射性烧伤。符合入选条件者共136例,男117例、女19例,年龄(31.85±7.54)岁。其中各类火焰烧伤101例,高压电柜爆炸伤3例,煤气、瓦斯爆炸伤6例,高压电弧伤4例,氢气球爆炸伤2例,热铁水烧伤1例,热油烫伤3例,热水、蒸气烫伤16例。烧伤面积:31%~42例,40%~ 31例,50%~ 22例,60%~ 12例,70%~ 7例,80%~ 8例,>90% 14例。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采用PRN(project research of nursing)[58]软件测量护理工作量,该软件通过累加每例患者24 h内接受的各类护理项目的频次,测量每例患者任意天所需的护理工作时数。在预试验中,其信度(Cronbach’s α值)为0.8。
1.2.2 研究方法:由笔者查阅患者病历,从医嘱单、特护记录单、体温单、护理病历、病程记录、病历首页、各类检查报告单中进行以下项目的统计。①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状况;②护理项目及频次,按24 h为1个统计单位,共统计入院5 d内的数据,然后按照护理项目及频次用PRN换算成每例患者每天接受的护理时数分值(1分=5 min)。最后取5 d护理时数总均分为应变量,以经专家咨询后确定的数个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自变量包括烧伤面积(%)、烧伤指数(Ⅲ度面积+2/3深Ⅱ度面积+1/2浅Ⅱ度面积)、吸入性损伤(无0,轻度1,中度2,重度3)、头面烧伤(无0,有1)、上肢烧伤(无0,有1)、下肢烧伤(无0,有1)、手烧伤(无0,有1)、会阴烧伤(无0,有1)、致伤因子(火焰温度×接触时间/1 000,单位:s℃/1 000)、冲击伤(无0,有1)、并存伤(无0,有1)、年龄(岁)、院前时间(h)、体重(kg)。
1.2.3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危重烧伤患者入院1~5 d护理时数比较见表1。表1 危重烧伤患者入院1~5 d护理表1示,危重烧伤患者入院5 d内,第1天护理时数分值与第2~5天分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而第2~5天的护理时数分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2.2 患者一般情况对护理工作量的影响以5 d的护理时数总均分为应变量,以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有烧伤指数和头面烧伤(β=0.81、0.19,均P<0.01)。
3 讨论
3.1 危重烧伤患者入院5 d内的护理工作量及其影响因素由表1可知,危重烧伤患者入院5 d内,以第1天护理时数分值最高,且与其余4 d有显著差异(均P<0.01);其后护理时数分值随入院天数递减,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可能缘于入选病例皆为伤后24 h内入院治疗,入院第1天仍处于烧伤休克期,治疗处置与感染期有所不同;加之入院初期各类紧急处置集中,液体复苏疗法更让护理工作量大增,因而使第1天护理时数明显高于其后4 d。此结果说明,入院天数为危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护理工作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充分考虑护理工作量随入院天数而变化的特点,制订灵活、适当的人力配备方案,既保障及时、有效的护理,提高救治成功率,又不造成人力的浪费。烧伤指数为临床常用的表示烧伤严重程度的指标。有研究显示,病情严重程度与护理工作量间存在密切线性相关,可以很好地反映患者所需要的护理时数(这也是TISS、NEMS这些国际常用的护理工作量测量软件设计的基础)[910]。由于烧伤指数不仅反映了烧伤深度,也反映了烧伤面积,使得后者由于共线性问题而被排除在外。以上因素都促成了烧伤指数成为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β=0.81)。此结果提示烧伤指数是烧伤患者最好的护理工作量反映指标,在进行护理人力配备时应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同时也为临床医生确定护理等级提供了一个重要性不亚于烧伤面积的参考依据。危重烧伤患者有头面烧伤时,需进行眼、口、鼻及外耳道的清洁与护理;同时,由于头面烧伤者吸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