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的应用及护理研究。方法:剖宫产术产妇188例,使用最小不平衡指数的分组方法,将使用自控镇痛泵的95例作为实验组,常规治疗与护理的9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2h产妇的镇痛效果及临床症状与体征(恶心呕吐、低血压、皮肤瘙痒、腹胀)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产妇术后12h镇痛效果显效率为31.58%,对照组显效率为1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术后临床症状与体征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术后12h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与护理,而症状与体征无明显差异,故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的实验组好于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对照组。
【关键词】 剖宫产术 疼痛 护理
静脉自控镇痛泵是通过静脉输液管接置有镇痛药的电子自控镇痛泵,其药物配方为芬太尼+氟哌啶醇+生理盐水,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通过按压泵上的自控按钮可自行注射一定剂量的药物,但使用剂量在麻醉师设定的范围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近年来,随着整体护理的发展,如何减轻产妇术后疼痛成为关注的焦点。我科对剖宫产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对临床应用的护理体会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科收治的2005.1~2006.1月入院的剖宫产术后产妇188例,手术指征均为年龄在23岁~35岁、孕足月第一胎、头盆不称及子宫收缩乏力,发生滞产经处理无效而无其他并发症及合并症的产妇。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项目范围实验组(n)对照组(n)χ2P38~39周1514孕周39~40周65640.020.9940~41周1515年龄23~30岁
30~35岁80
1575
180.410.52
1.2 分组方法 以产妇的年龄、孕周作为不平衡指数确定因素,按产妇入院顺序分别计算每一位产妇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平衡指数,以两组中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将该产妇列入不平衡指数最小的一组中,得到实验组95例,对照组93例,见表1。
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常规治疗与护理法。93例产妇术后疼痛剧烈时肌注镇痛药杜冷丁+非那根合剂1/2~2/3量,同时嘱产妇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时发生窒息,并保持病室安静,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及阴道出血量。
1.2.2 实验组 95例产妇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镇痛方面改为使用YX3系列镇痛泵,配方为芬太尼+氟哌啶醇+生理盐水,用药剂量应严格控制在麻醉师设定的范围内,由于镇痛泵保留时间长,要防止脱落,随时观察通畅情况,避免发生扭曲、堵塞,每日用75%酒精环形消毒静脉管接头处,以防感染。
1.2.3 效果评价指标
1.2.3.1 观察术后12h镇痛效果,判断疼痛程度(按WHO疼痛分级将疼痛分为4级)。
0级:无痛;1级:疼痛可忍受,能正常活动,睡眠不需用药;2级:中度持续疼痛,睡眠受干扰,需用药;3级:强烈持续疼痛,睡眠严重受干扰,必须用镇静药。
1.2.3.2 临床症状与体征:恶心呕吐、低血压(收缩压≤90mmHg)、皮肤瘙痒、腹胀等。
1.2.4 统计学方法 两组产妇术后12h镇痛效果用秩和检验比较,术后临床症状与体征用χ2检验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术后12h镇痛效果的比较 见表2。
经秩和检验u=5.199,P<0.05,可见实验组疼痛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产妇术后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比较 见表3。
两组产妇术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产妇术后12h镇痛效果比较表3 两组产妇术后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比较
3 讨论
3.1 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的镇痛效果及其应用前景
3.1.1 疼痛是剖宫产术产妇最常见的症状,而预防性镇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术后镇痛可抑制机体反应,有利于产妇呼吸、循环的稳定,在提高痛阈的同时改善不良情绪。如表2所示:95例实验组产妇术后镇痛显效率为31.58%,对照组显效率为13.98%,得出实验组产妇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产妇临床症状与体征比较经χ2 检验得出P>0.05无统计学差异(见表3)。
3.1.2 静脉自控镇痛泵在剖宫产术后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