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5例寰枢椎脱位均采用手术治疗。在围手术期间,通过加强术前护理、颅骨牵引护理、完善术前准备以及周密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使5例患者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从而巩固了手术治疗效果。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围手术期护理 手术
寰枢椎脱位是上颈椎最常见的损伤。若不及时治疗,其脱位程度常进行性加重,导致脊髓高位受压而危及生命。寰枢椎脱位分为单纯寰椎前脱位与合并齿状突骨折的脱位,前者因齿状突黄韧带断裂引起,后者因齿状突骨折引起。因伴有颈椎不稳,潜在危险大,积极的手术治疗使颈椎获得即刻稳定是治疗的关键。我院自2005年10月共收治寰枢椎脱位的患者5例,根据脱位类型分别采取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19~34岁,平均27.5岁。高处坠落伤4例。CT、X片示单纯寰椎前脱位2例,伴3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脱位3例。5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脊髓压迫症状,其中4例患者表现为双手握力下降、行走不稳,另1例四肢肌力为二~三级、颈部以下感觉过敏。伤后及时就诊3例,伤后1周就诊1例,伤后1月就诊1例;急诊手术1例,入院3日内手术4例。5例患者均无合并伤。
1.2 手术方法
5例患者术前、术中均行颅骨牵引。3例合并齿状突骨折中的2例采取前路拉力螺钉内固定手术;另1例因游离齿状突,无法采取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此例连同2例单纯寰枢椎前脱位者采取后路经枢椎关节突及寰椎侧快螺钉内固定手术[1-3]。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颈椎骨折造成截瘫给患者带来极大的恐惧心理。护士应注意与患者沟通。根据其年龄、职业、生活与社会经历、文化层次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开导和解释工作。同时介绍成功病例,缓解心理压力[4]。
2.1.2 激素冲击疗法的护理
受伤6~8小时主张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具有减轻脊髓水肿的作用。24h药物维持时,正确计算静脉滴入速度,保证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2.1.3 颅骨牵引的护理
新鲜骨折脱位应行颅骨牵引,可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且有利于术前及术中复位。注意保持牵引的位置、方向和重量安全有效、枕下支架无阻力。防止颅钉松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保持牵引眼睛干燥,每日用盐水和酒精棉签清洁牵引孔周围皮肤并保持头面部清洁。翻身时应一人手扶头颈,一人手托肩背,注意轴向翻身,脊柱不可过旋。骶尾部垫水垫,定时按摩,防止褥疮,随时了解观察患者的不良感受,及时处理。
2.1.4 完善术前准备
纠正营养不良状况,给予胃肠外静脉营养疗法。监测心肺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预防血栓发生。前路手术术前一周指导患者或家属进行推移气管,用食指、中指和环指推气管使其向左侧牵拉,15~30分/次,每日数次,以适应手术时牵拉气管造成的刺激反应,减少术中及术后呛咳、憋气等不适。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2.2.1.1 给予心电监护。因为颈椎损伤后交感神经抑制,可使心率减慢,单纯心率不能及时反映出心功能失常的真实情况,如心率低于50次/分,及时通知医生。
2.2.1.2 注意呼吸频率、深浅、呼吸方式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麻醉时间较长及颈椎损伤致肋间肌收缩无力,易致呼吸困难,立即给予吸氧,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深呼吸,并备好吸痰装置及气管切开包,当出现明显呼吸抑制时立即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术。
2.2.1.3 经前路手术者因牵拉气管、食管、喉返神经等易致吞咽障碍、声音嘶哑、呛咳等症状,术后应严密观察此类症状,给予预防性雾化吸入。本组5例均未出现上述症状。
2.2.1.4 神经系统功能的观察。术后麻醉消退后立即检查患者双手握力、双上肢及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截瘫平面与术前进行对比。如患者主诉想睡觉、肢体沉重感或肢体麻木疼痛、肢体不能活动、膀胱排尿习惯的改变,应警惕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生。
2.2.2 伤口及伤口负压引流的护理。
2.2.2.1 术后3天内严密观察伤口渗液情况,渗血较多时及时更换引流条和敷料,尤其前路手术渗血多时,易形成血肿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或窒息。颈椎后路手术严格观察并记录引流液数量和性状,防止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