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及术后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除采用常规护理外,护士施行全程护理干预,包括术前术后的心理疏导。比较两组术前焦虑,血压,心率及围术期患者配合程度,术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心率和血压波动范围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围术期配合程度有明显差异(P<0.01),观察组无一例因手术护理不到位而致患者不满足。结论:全程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手术护理质量,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护理干预;外科手术
恐惧情绪是手术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手术对病人来说是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影响其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1]。通过术前及术后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降低或缓解患者对手术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消除患者的恐惧感,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对手术有充分准备,积极主动配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疾病恢复。我们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对50例手术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减轻了患者术中和术后的恐惧与紧张取得患者良好的配合,使患者顺利康复,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清醒状态下择期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男73例,女27例;年龄22~78岁。两组患者均为初次接受手术,无神经和心理方面疾患与缺陷,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由护士进行全程护理干预措施。术前和术后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干预
(1)加强术前心理护理,术前让患者熟悉ICU环境并教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期间运用手语表达自己需求。另外让其与恢复期的患者交流,吸取经验消除顾虑,提高对手术的心理耐受能力。(2)向患者解释各种管道如尿管、胃管、引流管等使用的目的,减轻病人的恐惧。(3)加强护患沟通,充分利用患者对手术护士的高度信任与依赖的心理特征,将术中有关麻醉及手术过程,手术安全性、手术效果和远期预后等诸方面作耐心细致的解释疏导工作,以减轻患者因缺乏手术相关知识而产生的焦虑,降低其紧张度,提高其耐受力以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强患者手术信心,有效地预防围术期精神障碍的发生。
1.2.2术后护理干预
(1)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压、心率的变化。(2)维持有效的呼吸功能,通气不足或CO2聚集导致缺氧可造成患者烦躁不安。(3)调整环境和睡眠,尽可能降低ICU病室各种仪器的音量、光线等不良环境刺激,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及不良的预后。解释各种管道刺激可能引起的疼痛和不适,置患者以最舒适的位置,对耐受力差者,辅以镇静剂和止痛剂。护理操作轻柔减少噪音和痛苦,保证患者休息和睡眠。(4)加强护患沟通,术后沟通障碍是使用呼吸机患者痛苦、烦躁的原因之一。因此护士可与患者运用手势、摇头、点头及面部表情等方式进行交流,及时发现患者心理需求和生理不适。(5)注意调节患者的情绪,注意患者情绪、精神变化,护士尽可能多与患者谈心,运用合理的解释、善意的疏导、真诚的抚慰、有意的暗示、确切的保证等实现对患者的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理指标监测比较
手术前两组生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血压、心率有所下降,对照组血压、心率值有所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生理指标比较
2.2两组围术期配合程度
观察组术中合作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表2两组围术期配合程度比较
2.3患者满意度
观察组无1例对手术护理表示不满意。对照组中有25例对手术护理不满意,主要问题是对手术环境及ICU环境陌生,对手术的难度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术后各种管道刺激可能引起的疼痛和不适,缺乏顺利康复的信心。
3讨论
患者由于对手术缺乏认识,怀疑手术效果,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