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延长[15 ,16 ]。
严重低温可导致 DIC。在一项临床观察中揭示:出血时间与皮肤温度成反比 ,出血量与伤口温度成反比。实验证明 ,围术期体温降低显著增加失血量和对输血的需要。而另一方面 ,低温又导致静脉瘀滞和局部组织氧供减少 ,进一步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214 对心血管的影响
轻度低温时交感神经兴奋 ,心率加快 ,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输出量增加 ,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 ,会增加心脏做功 ,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Frank 等对接受胸部、 腹部和血管手术的高危心血管病人进行了研究 ,发现体温较低的病人相对于正常体温者的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 300 %[17 ]。
215 影响机体代谢
低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 ,体温每降低 1 ℃,约降低机体需氧量 7 %[18 ]。低温会使麻醉药在体内的代谢减慢 ,导致术后清醒时间明显延长。当氧传送不足 ,甚至不能满足低温时低氧化代谢的需求 ,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
216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 ,体温每下降 1 ℃,脑血流量减少 6 %~7 % ,出现意识障碍、 判断力损害和模糊[19 ]。
3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311 心理护理
由于术前病人情绪的波动在术中容易发生低体温 ,因此加强手术前的心理疏导有助于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手术室护士参与术前讨论及术前访视 ,了解病人的病情 ,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估 ,针对性地制定术中护理方案[20 ]。同时通过访视时面对面交流 ,可消除病人对手术室和工作人员的陌生感 ,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 , 使其处于最佳生理和心理阶段 ,减轻病人因为精神因素导致对冷刺激的阈值下降。312 调节室温 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 22~25 ℃,湿度在40 %~60 % ,新生儿及早产儿手术室室温保持在 27~29 ℃。
313 覆盖物
在接送病人时注意病人保温 ,冬天加盖毛毯、棉被 ,不要过多暴露病人。由于躯体暴露热量容易散失 ,而且体表温度比中心温度下降速度更快 ,因此实施麻醉及手术时应尽可能减少身体暴露面积 ,注意肢体保暖 ,尤其对于小儿、 老年人及危重病人[21 ]。有试验表明 ,单层覆盖物即能有效降低散热的 30 % ,不施手术部位用保暖性能好的被服或手术巾遮盖 ,使之与周围的冷空气隔离 ,尽量避免弄湿被服 ,保持手术床的干燥[22 ]。对于手术部位皮肤 ,采用含碘的 3 M手术粘贴巾粘贴在切口周围裸露的部位 ,保护皮肤 ,减少皮肤散热 ,减少手术中无菌单对皮肤的冷刺激[23 ]。
314 电热毯的应用
(1)电热毯:在手术前将电热毯铺在手术床上 ,在电热毯上面铺一层橡皮布和一次性单巾 ,防止漏电 ,病人睡在电热毯上 ,术中根据需要随时调节适宜温度。(2)循环水毯:术前将循环水毯铺在手术床上 ,病人睡在水毯上 ,通过调节水毯的温度而调节病人体温 ,水毯温度可调节在 30~41 ℃。
(3)充气式保温毯:充气式保温毯通过对体表施加一定温度的高对流气体 ,加上四肢用保温毯缠绕 ,一方面能提高外周皮肤温度 ,减少体内热量向外周转移;另一方面隔除体表热量向周围环境扩散[19 ]。
有效预防了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是目前较新的保暖措施。
315 减少因消毒液蒸发带走的热量 因为乙醇在皮肤上能迅速蒸发、 吸收和带走大量的热量 ,可使体温在短时间内降低。因此 ,在手术消毒过程中不采用挥发性的消毒液 ,可用Betadine 等消毒液代替挥发性的消毒液[23 ]。
316 输入复温的库血、 液体 实验表明 ,术中若静脉输注大量低温液体可诱发寒战 ,短时间内输入大量 4 ℃ 的库血 ,不但可造成低温 ,还可引起心律失常 ,甚至心脏骤停。有研究表明 ,静脉输注的液体复温至 37 ℃ 可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24 ]。因此 ,进行输液、 输血前用加温器将液体、 库血进行复温 ,是最简单、 最有效地预防体温下降的方法(但有些药物如青霉素、 维生素 C等不能加温) 。
317 呼吸道的加温 热化气体 ,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 ,预防呼吸道散热 ,可减少深部温度继续下降。在全身麻醉病人中应用湿热交换器(人工鼻)能保持呼吸道内恒定温度和湿度[25 ]。
318 防止体腔热量散失 对于手术时间长、 胃肠管等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者 ,术中使用温热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