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 ,围手术期 “低体温” 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有文献报道 ,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 50 %~70 %[1 ]。
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 药物代谢、 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 ,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临床上将中心温度 34~36 ℃称为轻度低体温[2 ]) 也可以导致很多并发症[3 ,4 ]。现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低体温发生的各种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旨在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 ,降低术后并发症 ,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1 麻醉因素 全身麻醉时 ,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 ,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 3倍[5 ]。
研究表明 ,全麻下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12 ℃ 增加至 4 ℃,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 20 倍[6 ]。另外 ,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 ,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 加温和湿化作用 ,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 ,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 ,导致体温下降。区域阻滞麻醉产生的神经阻滞阻断了麻醉区域神经的传出和传入 ,既干扰温度感受器 ,又抑制正常的温度调节反应如出汗或血管收缩和寒战 ,体热由深部向外传导 ,使体温下降。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 ,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 ,而导致体温下降。
112 环境因素
Morris 证实 ,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 21 ℃时 ,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7 ]。近年来 ,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 ,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 22~24 ℃。由此可见 ,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 ,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 ,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13 机体散热因素 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 ,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 ,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 ,体表暴露面积大 ,手术切口大 ,肠管、 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 ,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 ,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8 ]。
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 ,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9 ]。
114 输液输血的因素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 ,在室温下输入1 u 4 ℃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125 ℃[6 ]。有报道[10 ],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 015~1 ℃。因此 ,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115 年龄因素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 ,体温易随室温下降。如 <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h体温可下降015 ℃;手术 2 h以上可下降 3~4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 ,体温下降的发生率也较高。
116 自身因素 病人紧张、 恐惧、 害怕等情绪波动 ,使血液重新分配 ,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 ,术中易致低体温。病人术前禁食 8 h左右 ,如果自身体质较差 ,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 ,导致抵抗力减弱 ,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温下降[7 ]。
2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211 寒战的发生率增加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保持中心体温接近 37 ℃,患者中心体温约降低 1 ℃,就会出现寒战 ,这使机体耗氧增加 ,心血管系统供血需求增加[11 ]。
低温引起寒战可显著增加氧耗和二氧化碳生成。在全麻恢复过程中 ,没有进行有效复温的患者 ,寒战发生率约 40 % ,寒战引起的肌肉活动增加使耗氧量增加 4816 % ,寒战增加患者不适感 ,以及引起伤口疼痛 ,而需增加止痛剂用量。
212 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增加
有研究表明 ,轻度体温降低可直接损害骨髓免疫功能 ,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释放作用 ,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 ,减少皮肤血流量 ,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 ,增加伤口感染率[12 ]。
Kurz 等[13 ,14 ]报道 ,择期大肠切除手术病人在手术期间发生低体温 ,相对于未发生低体温的病人伤口感染率增加 3 倍 ,住院时间延长20 %左右。213 影响凝血功能 轻度体温降低可使循环血中血小板数减少 ,降低血小板功能 ,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 ,并且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系统。从而导致出血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