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严格季节性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以夏秋季多见,重症病例来势凶猛,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广大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的健康和生命。由于我们地区地处偏僻、气候炎热,加上农村乙脑疫苗接种的普及率较低,每年都有乙脑病例发生。从2000年6月~2009年9月,我科共收治112例乙脑住院患儿,在控制高热、止惊、防治感染及补液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定时雾化吸入、翻身扣背、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处理,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2例患儿中,106例来自农村,6例来自城镇,均未接种乙脑疫苗,绝大部分患儿家中或邻居喂有猪、牛等。其中男性77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1岁半、最大11岁;发病季节,6月8例、7月60例、8月31例、9月13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8.5~41.5℃,抽搐89例,嗜睡86例,昏睡至昏迷21例,头痛31例,呕吐41例,失语14例。
2 护理
2.1 控制高热
因乙脑的高热常为持续性,普通的降温措施(如肌注或鼻饲、口服退热药)效果差,若长时间用冰帽、冰敷、酒精擦浴等易引起寒战、咳嗽而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因此,要求护理人员随时观察体温变化,酌情给予物理降温,可长时间予冷水枕、亚冬眠疗法、随时调整室内温度(最好使用空调)并将控制在28℃以下,患儿体温控制在38.5℃以下为宜。
2.2 防治惊厥
对乙脑患儿的惊厥,我们常规是按照医嘱缓慢推注安定、静注苯巴比妥,或用10%水合氯醛灌肠等。在应用镇静剂过程中做到严密观察呼吸、心率及面色的改变。
2.3 呼吸系统护理
2.3.1 保证氧气的供给
我们常规按0.5~1.0 L/min氧流量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在吸氧期间做到及时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分泌物以明显改善氧疗效果。
2.3.2 定时雾化、随时吸痰
乙脑患儿因持续较长时间的高热致气道干燥,分泌物粘稠甚至结痂阻塞呼吸道,故常用生理盐水或庆大、地塞米松加适量生理盐水作雾化液。根据病情,我们常规每4 h或6 h雾化后吸痰一次,一般每次雾化吸入时间10 min,吸入过久可引起水中毒[1],两次吸痰间隔时间为3~5 min,在痰多时应先吸痰一次再做超声雾化。此外,要注意吸痰管的选择,因为过硬易损伤黏膜、过软影响插入深度、过细则吸痰不畅或堵塞吸痰管、过粗易引起窒息。吸痰管除有端孔外,还应有1~2个侧孔,不能过多,侧孔过多易使吸引力减弱,根据年龄常选用7~12号硅胶吸痰管。
2.3.3 定时翻身叩背,协助痰液排出 乙脑患儿多有意识障碍,有的甚至出现昏迷,患儿会因较长时间卧床而出现褥疮,也会因高热、昏迷而导致肺部感染,加上超声雾化吸入后,附着于气管壁上的分泌物或痰液被稀释,这时定期翻身变换体位可预防褥疮发生,叩击胸背部可促进痰液排出。根据病情,每2~4 h为患儿翻身变换体位(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手呈杯状(即空心掌)利用腕部的力量扣击,其力度以隔一层衣服叩击致皮肤发红为宜,根据各肺段由远向近、由外向内扣击,扣击部位为每侧上胸部、腋下、肩胛间、肩胛下,每部位扣击2~3 min,每分钟60~100次,然后再进行吸痰,这样右侧卧位可引出左侧气管、支气管深部的痰液,反之左侧卧位可引出右侧深部痰液。
3 体会
乙脑是以脑实质炎症、神经元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反复惊厥、昏迷,最后死于呼吸衰竭。高热除与病毒血症有关外,还和本身的体温调节中枢受脑实质病变的刺激有关,故高热常为持续性,而高热和脑水肿可引发惊厥,惊厥又可加重脑水肿,并导致呼吸衰竭发生。乙脑患儿常因惊厥、意识障碍、脑水肿、肺部感染等而导致通气功能异常及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出现缺氧表现,因此,护理工作尤显重要,可以说细心护理是治疗乙脑的关键之一[2]。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强调积极控制高热、防治惊厥发生,随时保持呼吸道畅通,注重氧气供给,定期翻身叩背和随时雾化吸痰,以减轻或改善缺氧状况。雾化吸痰不但可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有利于排痰,还可以促进炎症吸收,减轻局部水肿,降低气道阻力,改善通气功能,在雾化吸痰的整个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氧气吸入或提高吸入氧浓度,可有效地防止低氧血症发生,促进脑功能恢复。此外,加强恢复期患儿肢体功能的锻炼及语言功能的训练,以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皓夫主编.现代儿科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