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息肉/ 胃肠道;物理治疗技术;护理
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电凝技术,其能量经电离的氩气传导至病变组织表面,使该组织产生凝固效应,从而起到破坏病变组织和止血的作用[1]。内镜下APC治疗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便、 自控性较好、微创、不易穿孔、效果均匀、安全度高、并发症少。减少内镜侵入性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在麻醉状态下完成APC治疗,整个过程中患者安静舒适、无痛苦。我科从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无痛内镜下APC治疗消化道息肉158例(269枚),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从2008年8月~2009年12月经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炎症息肉和腺瘤性息肉158例(269枚)的消化道息肉患者,其中男113例,女45例,年龄4~87岁。18岁以下患儿9例,均为结肠息肉。食管息肉15枚,胃息肉98枚,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息肉10枚,结肠息肉146枚。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息肉直径0.3~3.0cm,其中直径<1cm 186枚,均为扁平、广基息肉,直径≥1cm 62枚,为广基或亚蒂、细蒂息肉,有21枚带蒂息肉需与高频电刀序贯治疗配合。
1.2 方法
术前进行设备常规调试:氩气流量1~2L/min,功率设定40~60W,标准电凝指数为A40~60。患者取左侧卧位,术前经莫非氏管滴注芬太尼0.3~0.5μg/kg,常规吸氧3~4L/min,连接多参数心电监护仪,之后由麻醉师给术者静脉推注异丙酚1.5~2.0mg/kg,注速40mg/10s。按美国麻醉协会(ASA)分类为3~4级的患者及年老体弱、血容量不足者,异丙酚所用剂量为1.0~1.5 mg/kg, 注速20mg/10s。过程中根据受术者反应追加异丙酚20~40mg维持麻醉[2]。当患者入睡,睫毛反射消失,肌张力下降时,术者便可开始进镜进行操作,将胃镜或肠镜送入到达病变部位,近镜观察息肉大小,评估采用的术式及方法,充分抽气换气后经内镜钳道插入氩离子凝固导管,伸出内镜头端至病灶上方0.3~0.5cm,以每次1~3s的时间施以氩离子凝固治疗[3]。 一般以内镜下整个病灶灼除为止,凝固次数视病灶部位、大小及病灶质地而定。凝固后病灶表面泛白、泛黄甚至出现黝黑样变。过程中注意抽吸腔内烟雾,以免引起胃肠胀气或影响视野。使用圈套器和氩气刀结合切除亚蒂、细蒂的息肉,息肉较大圈套器不能一次套住则分次切割,过程中可应用氩气刀凝固大息肉蒂部有效止血。
2 结果
本组中186枚直径<1cm扁平、广基息肉仅行1次APC治疗,2个月后内镜复查,病变全部消除,治愈率达100%;72枚直径≥1cm广基或亚蒂、细蒂息肉,62枚行1次APC治疗,10枚较大息肉行2次APC治疗,另有11枚有蒂息肉在内镜圈套治疗时使用内镜下APC配合高频电刀序贯治疗后病灶消除。术后所有病例均无出血、穿孔、肠道气体爆炸等并发症发生;有3例患者治疗中出现口唇紫绀,面色苍白,血氧饱和度下降至76%~80%,12.10/7.98kPa,比基础压有所下降,HR 110~122次/min,加大氧流量至6L/min后好转;术后出现腹胀9例,1~2日后自行消失;轻微腹痛10例,能忍受,未用止痛或解痉药,1~2日后腹痛消失;上腹部或胸骨后烧灼感8例,口服胃黏膜保护剂或应用抑酸剂后症状缓解。
3 护理
3.1 术前准备
3.1.1 用物准备
①仪器准备:使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2型内镜专用氩气刀、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GIF-260型电子胃镜及CF-Q240型电子肠镜。氩离子凝固器及APC导管、圈套器。②备齐急救药品及急救器材,确保性能良好。
3.1.2 病人准备
①心理护理:APC是近年来开展的新项目,患者对APC知识缺乏了解,术前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与紧张心理,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担心麻醉药的毒副作用,因此,术前护士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无痛内镜下APC治疗的目的、方法,无痛性诊疗技术安全性、舒适性及已成功病例,采用安慰和鼓励性语言,尤其是患儿,更应给予鼓励。以解除患者紧张情绪,利于无痛APC治疗的进行。②术前签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③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病史,常规测定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老年及原有心脏疾病患者需做心电图检查。协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生理情况,详细询问过敏史,慎重排除禁忌证[4]。④保证胃肠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