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冠状动脉;桡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护理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介入方法,能防止冠状动脉血管弹性回缩并通过外力使斑块固定在管壁与支架之间,使管腔内的粥样斑块被压缩、裂解、血管重构、内腔扩大。因支架植入术能有效抑制血管弹性回缩和负性重塑,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再狭窄,故是治疗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减少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传统的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多采用股动脉径路,但易发生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出血等并发症,且术后需卧床制动24 h,对患者十分不便。新近经桡动脉径路,则能显著减少穿刺点并发症,术后患者无体位限制[1]。现将我院2005年12月—2008年4月,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1例,男51例,女20例,年龄40~79岁。平均(63±4.3)岁,临床有典型的心绞痛表现及心肌缺血的证据,无抗凝治疗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2%碘伏常规消毒,掌心向上,手腕部呈伸展姿势,选择桡动脉搏动明显处为穿刺点,穿刺点定位于腕横纹上0.5~1 cm处, 2%利多卡因局麻后,以30°~40°角穿刺桡动脉,有搏动性回血后送入桡动脉导引导丝,退出穿刺针,沿导丝导入6F桡动脉鞘管。鞘管内注入肝素5 000 U、硝酸甘油0.1~ 0.2 mg或利多卡因50 mg或维拉帕米1~2 mg。随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冠状动脉狭窄≥70%处应用球囊导管扩张病变部位,再将支架导管送至病变部位,以8~16个大气压扩张球囊释放支架[2-3]。
1.3 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桡动脉穿刺。所有病例均成功行支架植入,支架平均长度(3.0±2.5) mm,支架平均直径为(2.8±0.2) mm。介入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术中造影结果示冠状动脉狭窄度由术前(86.0±7.7)%降至术后的0~10%。术中、术后未发生并发症。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恐惧、焦虑进行心理疏导,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介绍经验感受,进行体会交流,消除患者的疑虑心理,树立信心。使患者认知相比传统的经股动脉入路手术,桡动脉位置表浅,附近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穿剌不易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桡动脉血管内径细,易于压迫止血;穿剌伤口处理简单,术后无需长时间被动限制体位。消除恐惧、焦急心情,配合介入治疗。
2.1.2 术前准备 ①术前常规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和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后75 mg/d;②常规行腕部备皮、碘、药敏皮试;③术前6 h禁食;④检查出心肌酶谱、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⑤备好术中所用的各种物品和抢救药品及器械。
2.1.3 桡动脉准备 Allen试验判断手部桡、尺侧动脉形成的掌浅弓和掌深弓是否畅通,以免术后发生手缺血、损伤或坏死。Allen试验正常是行桡动脉手术的首要条件。阳性为桡动脉穿刺适应证。术者用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桡动脉和尺动脉,作6~7次掌指屈伸运动,手掌变白色时解除对尺动脉的压迫,持续压迫桡动脉,其手掌颜色在10 s内变为正常说明侧支循环存在为阳性,可进行桡动脉穿刺。桡动脉路径护理入院后立即采取桡动脉保护措施,避免桡动脉路径血管、皮肤的破坏。不在手腕部进行动静脉穿刺、置管、输液。避免术肢皮肤受损及感染等。
2.2 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仰卧于X线台,常规心电监测,心电监护的电极敷贴及导联线不影响透视结果。下肢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时静脉输注药品。做好应急抢救工作,除颤器及临时起搏器、急救药品应放在方便、固定的位置,以便使用。患者手臂外伸、外展置于臂托上,将腕部垫起以便于穿刺。常规消毒整个手掌及前臂至肘关节以上10 cm。协助医师备好介入器材并摆放在手术台上,配好肝素化所需的肝素液。
术中护士熟练掌握导丝、鞘管、扩张球囊、支架介入器材的规格性能、使用。插管时,操作者动作宜轻缓,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反复穿刺诱致桡动脉痉孪。插管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发生桡动脉痉孪。注意肢体保暖,避免寒冷对血管的刺激。术中严密观察心电图、呼吸和血压、面色、意识状态变化。注意询问患者心前区有无疼痛不适,术侧手臂有无疼痛、麻木等感觉。观察术侧手指和手掌的温度、颜色变化。如出现臂部疼痛、麻木、手指发凉、颜色苍白提示痉孪,应暂停操作,向桡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0.1~0.2 mg、利多卡因50 mg或维拉帕米1~2 mg。
待症状消失后继续手术。注意导管导丝刺激诱发心律失常,一旦出现二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