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和过早负重有关[3]。术后1 d内,应平卧,术后6 h内不宜用枕头;术后1 d,可取半卧位,但床头抬高不宜超过30°,以避免髋关节向后脱位;术后1周,可取床头抬高45°至60°的卧位,但不宜超过90°。术后2周以内以平卧为主,禁止侧卧位、翻身及盘腿,以防止股骨头假体脱位,术后3个月以后允许侧卧位。
2.2.3 患肢的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伤口渗血和肢端血液循环情况、肢体温度、肿胀、足背动脉博动及踝关节活动等情况[4]。手术、创伤、出血不仅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而且损伤血管内膜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致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于术后48 h内发生。临床上采用适当抬高患肢、术后早期活动、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等作为血栓形成的综合预防措施。常用药物主要有:肠溶阿司匹林、小剂量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等,一般术后第1天可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舒缩活动,1次/2 h~3 h,4 min~5 min/次。术后第2天鼓励患者做踝关节及小腿肌肉活动。
2.2.4 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髋关节是全身最大的关节,它周围肌肉厚,关节深在,双侧髋关节同时置换,手术切口长,手术切口暴露时间长,术后易发生关节感染。如何避免术后感染,除了把好术前护理这一点以外,术后应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和无菌,加强切口换药,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提高机体抵抗力。
2.2.5 并发症的护理 因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创伤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加之手术的双重刺激,使机体的抗病能力进一步下降,很容易出现并发症。
2.2.5.1 肺部感染 对于长期卧床患者,每2 h翻身拍背1次,如分泌物多且粘稠,难以咳出时,用糜蛋白酶加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超声雾化吸入,上、下午各1次,并定期做痰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2.2.5.2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应激反应有时也会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如发现患者呕血或柏油样大便,伴有腹痛,应立即禁食,插胃管、止血、雷尼替丁等治疗,并监测大便潜血试验。
2.2.5.3 泌尿系感染的护理 长期卧床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因此必须加强泌尿道护理,留置尿管的患者,使用0.02%呋喃西林液膀胱冲洗,早晚各1次,每次25 ml,每周更换尿管1次。
2.2.5.4 褥疮的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皮肤干燥,外周血供差,加之牵引或术后卧床时间长等原因,易出现褥疮,应保持皮肤清洁,床单平整,定期翻身2 h/次。有报道在褥疮好发部位涂凡士林使其形成封闭性油膜,可缓解离局部垂直压力,减少皮肤损伤,延长翻身时间[6]。采用腰背部间断牵引床下置电动气垫床以减轻骶尾部压迫的新方法,是有效的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褥疮的措施[7]。
2.2.5.5 伴有心脏病、肾脏病患者的护理 应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心律、尿量、尿比重,必要时做心电监护及24 h出入量,如发现患者有心慌、胸闷、心律不齐、少尿、无尿、尿比重升高、全身浮肿等症状时,应立即向主管医师报告,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一般输液速度应控制在30滴/min~50滴/min,输液量控制在1 500 ml/d~2 000 ml/d之间。
2.2.6 牵引术后的护理 注意保持伤肢正确的功能位置,伤肢外展30°~40°,足部中立位;保持牵引的效能,观察牵引装置是否正常,滑轮和牵引架是否松脱,牵引线与大腿是否在同一轴线上,牵引锤是否脱落,足底有无抵着床尾,致使牵引无效;防止牵引针孔感染,注意牵引针有否滑动,观察针孔处皮肤有无发红、疼痛、渗出等,每日用75%酒精滴孔2次,并随时保持针孔处皮肤及敷料的清洁干燥;行皮牵引的应随时注意观察胶布及绷带有无松散或脱落,定期检查胶布边沿皮肤有无发红或破溃;密切观察伤肢血运情况,观察伤肢末梢皮肤有无出现青紫、肿胀、发冷、麻木、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情况。
2.2.7 功能康复护理 功能锻炼康复护理是老年人骨折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术后第1天从简单的动作开始训练,包括深呼吸、上肢外展、扩胸、上身抬起45°,由被动开始逐渐过渡到小关节的自主运动[8]。术后回病房平卧,患肢抬高,呈外展位。麻醉清醒后,即可主动或被动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术后第2天,除体肌肉收缩锻炼外,若有CPM关节康复机,可用其辅助被动活动关节,幅度不能过大,先从0°到30°角度缓慢锻炼,逐渐加大角度,1周左右可达到功能位角度(90°),1h/次,3次~4次/d。
2.3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护士进行出院指导,指导患者继续进行功能锻炼,为预防骨不连和股骨头缺血坏死,嘱患者避免患肢过早负重。伤后4个月经X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