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总结动脉溶栓联合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行动脉溶栓联合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总体有效率达78%,其中发病3 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有效率为86%,而血管再通率为93%。[结论]加强动脉溶栓联合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中医药;护理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溶栓治疗被证实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有望成为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及临床运用,中药及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机制的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对脑缺血进行多靶点、多水平和多通道联合干预,可以在减少手术的次级损伤、调整紊乱的生理功能、减轻再灌注损伤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14]。如何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进行联合治疗护理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2005年3月—2006年7月我科动脉溶栓联合中医药治疗1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同时加强了观察与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2006年7月我科动脉溶栓联合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48岁~78岁,平均63岁;发病时间<3 h 9例,3 h~6 h 4例,6 h~12 h 5例;均于术前进行头颅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MRI)+弥散成像检查,并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前循环8例,后循环10例;临床表现:昏迷13例,嗜睡3例,肢体偏瘫13例,伴口角歪斜12例,失语7例,上肢单瘫2例,下肢单瘫3例;均行动脉溶栓联合中医药治疗。
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考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急性缺血中风辨证规范和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制订的辨证规范[3]。阳类证诊断标准:病人符合至少以下3条,舌红,烦躁,大便干,口干口苦或口臭,面红,舌苔黄,脉弦滑。阴类证诊断标准: 不符合阳类证的病人。
1.3 手术方法 16例在局部麻醉下进行,2例病情较重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股动脉穿刺置6F动脉鞘,然后静脉推注肝素进行全身肝素化。首先进行主动脉弓以及全脑血管造影,在微导丝导引下将微导管头端紧贴血栓近端或进入血栓内部,自微导管内手法注入尿激酶或者爱通立并用微导丝反复研磨血栓[1]。5 min复查造影1次,直至血管重建成功,超过时间窗(发病时计起6 h内)[5]血管未再通则结束手术。
1.5 术后检查和处理 术后即刻和1周常规进行头颅CT检查,手术即刻若没有观察到颅内出血及全身性出血,常规在术后6 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速避凝)0.4 mL皮下注射以及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中医药方面处理措施包括:①根据我院制订的“中风(脑卒中)中医诊疗规范”,按阴阳分型进行辨证施治(应用中药注射剂和汤剂),阴类证治以益气温阳、破瘀涤痰、醒神开窍,中药注射剂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口服华佗再造丸,汤剂我院自行研制的“脑脉1号”(由天麻、川芎、益母草、法半夏等组成)[2];阳类证治以清热平肝、破瘀涤痰、通腑醒神,中药注射剂给予清开灵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口服通腑醒神胶囊,汤剂给予我院自行研制的“脑脉2号”(由水牛角、龙胆草、虎杖、水蛭等组成)[3]。②术后病人病情稳定后(一般在术后36 h~48 h),给予针刺治疗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予以床旁肢体康复训练和器具训练为主。
1.6 结果 本组病人总体有效率达78%,其中发病3 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有效率为86%,而血管再通率为93%。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常规行抽血检查、术区备皮(腹股沟及会阴部)、术前针,建立静脉通道选择血管时注意避开导管插入肢体,一般选左下肢。 术中将使用离子或非离子造影剂,因此应行碘过敏实验。术前半小时留置导尿,以防因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导致尿量增加、膀胱充盈,病人难以坚持,影响手术操作,或尿液渗出污染术野。还应注意取出义齿,防止脱落误入气管引起窒息。
2.2 术中护理 病人不用穿内衣、内裤,女病人应将头发梳好,不能戴发卡,以免影响观察。协助病人平卧于手术台上,充分暴露经皮穿刺部位,标志足背动脉,并在护理单上注明术前搏动情况,如强、中、弱,以便术后对照。病人可能出现躁动而影响手术进行,而此时又严禁使用镇静药物,以防影响溶栓效果的观察,所以应严格制动。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及肌力、语言恢复情况,随时记录以便掌握动态变化。病情观察时护士应特别注意主动性,因此时操作医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治疗及X线图像上,不能很好地观察病人。应保持病人呼吸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