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引起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随机将403例静脉采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常规采血操作进行,干预组采血前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预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明显减少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静脉采血;不良反应;护理干预
静脉采血是临床护理常用的护理操作之一,如操作不当,很容易出现局部淤血、疼痛、回血慢或不回血、局部发红等不良反应[1],既影响了再次静脉采血,又给患者造成痛苦。为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护理质量,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收集了403例门诊静脉采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2例,其中男150例,女52例,平均年龄21岁;干预组201例,其中男135例,女56例,平均年龄19岁,两组患者的出凝血时间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
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操作采血。干预组患者采血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预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对患者进行解释,取得配合。具体方法如下:
2.1 正确选择静脉:尽量选择表浅且较直的静脉穿刺,老年患者、末梢循环差的患者及婴幼儿宜选择相对近端较粗静脉穿刺,如肘静脉、股静脉,小儿还可选颈静脉。在寒冷的季节或是末梢循环较差者,可热敷局部穿刺部位,以利于静脉采血成功。
2.2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穿刺时应用直接刺入血管法,既可避开伴行的神经和血管,又可减少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血管穿刺技术。如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进针角度以5~10°为宜,从血管的正面或旁侧进针;如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应以左手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以10~20°角从血管旁侧快速进针刺入血管;肥胖者的血管弹性好,深而不滑,但不易触摸,此时要有耐心,认真寻找,摸清血管走向以30~40°角进针,切忌用力过猛或在皮下反复穿刺。
2.3 掌握恰当的进针时机:应待皮肤消毒剂干后再穿刺,以免消毒剂经针眼处进入静脉血管而致局部皮肤发红。
2.4 熟练掌握拔针技术,避免损伤血管:拔针时先用无菌棉球覆盖在穿刺点上方,勿施加压力,再顺着进针的相反方向,迅速拔针后立即稍加压力按压,此时不宜抬高针尖或压低,以免损伤血管壁,同时协助患者放下衣袖,以利于止血。
2.5 掌握正确的按压方法:采用“三指按压法”,即拔针后由护理人员定位按压,被采血者用对侧食指、中指、环指沿着血管方向竖行将皮肤针眼、血管针眼同时按压5~10min即可。
3 结果
两组患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情况:见表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两组患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比较
4 讨论
4.1 疼痛:疼痛的存在及其程度有赖于神经的活动,皮肤有许多神经纤维,当局部特定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就会引起疼痛,是一种生理与心理的综合现象[2]。静脉采血时可使局部组织受损,刺激神经末梢而发生疼痛,并能促使组织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如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而加剧疼痛。针对以上原因,干预组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适当的进针角度,尽可能一针见血,避免在血管内反复穿刺,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和刺激,有效减少了患者的疼痛及血肿的发生。
4.2 局部淤血、血肿:较常见的原因是穿刺针在血管内反复穿刺、拔针后按压时间不够、按压不当或是袖口过紧等[3]。因此,干预组在选择静脉时,选择较粗、直、固定的静脉,拔针时掌握正确的拔针技巧,耐心指导患者,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3 穿刺部位发红:多为消毒液未干即行穿刺,消毒液经针眼处进入血管所致。干预组在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棉棒醮消毒液不宜过湿,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再操作,同时也可避免溶血影响测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崔 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3.
[2] 殷 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7-161.
[3] 李晓惠,黄晓梅.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1.
仁和医学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代发医学论文服务,并提供大量论文资料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