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心电监护及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即时的心电监测。[结果]心电监护显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多发在心肌梗死后3 d~5 d,以24 h内最多。持续的心电监护1周,尤其是发病24 h之内,密切观察病情、心率和心律变化,能及早发现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三联律,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室颤动先兆。[结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持续心电监护能及时地发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明确诊断、指导治疗,随时准备抢救,并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电监护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数发生在发病1周~2周,尤其是24 h内多见,及早发现和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7岁~73岁(56.3岁±11.2岁);单纯下壁心肌梗死14例,前间壁心肌梗死13例,前壁心肌梗死6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3例,高侧壁心肌梗死2例,右室梗死2例。
2 结果
本组40例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愈35例,出现心室颤动5例,4例及时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1例抢救无效死亡。
3 护理
3.1 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及病情变化 病人入院后即时开始持续心电监护,建立心电监护记录本,每2 h记录心律、心率及心电波形的动态变化。监护过程中保持心电波形的清晰P波、QRS波、T波易辨认,ST段以及J点也能清晰监测。准确及时记录有价值的心电波,对于复杂类型的心律失常,可通过冻结键将心电波形冻结并打印记录下来,以便进一步辨认。正确设置报警参数,如心率、ST段下移等,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3.2 监测心律、心率 心律失常绝大多数都发生于梗死后48 h内,尤其24 h之内,前壁、侧壁心肌梗死病人,应警惕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室性心律失常中室性期前收缩及短阵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者,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发现心室颤动立即给予电复律。下壁、后壁心肌梗死病人,应注意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对室上性心律失常,若心率不快且病人无明显症状,可暂不予处理,但需严密观察,若心率快且病人出现明显症状,则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3.3 临床表现观察 严密观察病人意识、血压、呼吸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记录病人胸部不适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心肌梗死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随室率、持续时间、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大小等因素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心慌、胸闷、胸痛、眩晕加重,严重者出现休克、呼吸困难甚至室扑或室颤而猝死。出现上述症状并通过心电监护证实恶性心律失常,须及时向医生报告,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
3.4 掌握用药方法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保持两条静脉输液顺畅,一条通道常规用药,另一条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掌握利多卡因、胺碘酮的使用方法。
3.5 加强基础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探视,给予吸氧(氧流量4 L/min~6 L/min),疼痛时给予镇痛药哌替啶、硝酸甘油等,配合做好各项检查、准确记录出入量,并做好记录,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饮食调节,给予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加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并发症,临床症状危重、病死率高。有资料表明,患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病死率为30%~50%[1]。因此,及早发现和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关键。心电监护显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3 d~5 d内,以24 h内最多见。可能是梗死区与边缘正常心肌间电话动不平衡,心肌应激性增高,致使局部电流形成折返环,易引起反复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猝死[2]。经心电监护,本组多例病人因及早发现心室颤动的先兆,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暂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等,及时报告医生静脉输注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物,有效地控制了心电变化,避免了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持续的心电监护能及时地发现心律失常,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因此早期心电监护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哈里斯.老年心脏病学[M].卡志强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279.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