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呼吸衰竭;围手术期;护理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合并呼吸衰竭的手术病人对手术麻醉和护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9例,男7例,女2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69岁,其中并贲门癌2例,直肠癌1例,前列腺增生3例,胆结石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例。
2 术前护理
2.1 一般护理 应加强营养的管理,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改善营养状况促进康复。对于不能由口进食的病人,可行肠道外营养,以保证机体需要。病房应经常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
2.2 心理护理 准确且全面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病人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减轻术前焦虑,提高手术适应能力,使其术后能密切配合护理。
2.3 呼吸道并发症预防与处置 对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肺部感染的病人,按医嘱进行解痉抗炎对症治疗。术前控制肺部感染,在感染控制后方可择期手术,尤其是高龄病人,全身免疫机能下降,抗感染能力降低者,术前应充分控制感染。痰液粘稠的病人,术前应进行痰液稀释的处理。经常咳脓痰的病人,术前可使用抗生素,并指导其体位引流。必要时内科会诊处理。
2.4 呼吸功能锻炼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手术及麻醉可能引起的呼吸反应,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卧床不活动对呼吸的影响,使病人认识到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同时教育吸烟病人术前绝对禁烟2周。教会病人做深而慢的腹式呼吸,2~3次/d,每次15min左右,腹式呼吸法应采用平卧、站立交替进行。术前1周开始进行,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加肺活量。同时训练病人学习有效的咳嗽方法,指导病人深吸气后用胸腹部的力量作最大咳嗽,咳嗽的声音应以胸部震动而发出,每天练习3次,每次20min左右。向病人解释通过有效咳嗽,可预防肺不张、肺部感染。术前健康教育是病人术后顺利恢复的关键。
2.5 术前准备 手术前日做好手术局部的皮肤准备,如做妇科及肠道手术的要做好肠道准备,手术前6h禁食、4h禁饮,需留置尿管的要留置尿管,根据病情术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要适量,以免痰液粘稠,并做好病人的安慰工作。
3 术中护理
3.1 一般护理 调节手术间温、湿度,夏季20℃~22℃,冬季26℃~28℃,湿度为40%~60%。保持安静,减轻病人紧张恐惧心理,必要时使用一定量镇静剂,使病人顺利过渡到麻醉阶段。麻醉前用药要适量,以免呼吸抑制。
3.2 术中监测 术中要进行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气、体温的监测,注意出血量、尿量及水电解质平衡。由于麻醉及手术刺激等各种因素可影响病人的肺功能和血氧饱和度,故巡回护士在术中应配合麻醉医师严密观察血氧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3.3 手术配合 用物准备齐全,刷手护士默契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3.4 麻醉恢复期护理 恢复期时,疼痛刺激、吸痰、拔气管导管均可引起低氧或高碳酸血症,处理不及时可产生严重危害。故必要时继续呼吸机辅助呼吸,待血氧饱和度稳定于安全范围再吸痰拔管。
4 术后护理
4.1 一般护理 全麻未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醒后取半卧位,有利于胸腔内积液积气引流,病人呼吸和循环功能,减轻切口疼痛,对疼痛患者必要时给予对呼吸功能无抑制作用的镇痛剂。术后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改善营养状况促进康复。对于不能由口进食的病人,可行肠道外营养,以保证机体需要。
4.2 生命体征的观察 病人进入监护室后常规持续床旁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15~30min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并做好记录,待平稳后改为30~60min/次。如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呼吸增快、脉率增速等,应立即查找原因并报告医师处理。
4.3 呼吸功能的监测与呼吸道护理 术后24h内应做无创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连续监测或定时作血气分析,尽可能保证PaO2不低于10.0kPa,SaO2不低于95%,临床PaO2<8.0 kPa,SaO2低于88%均需氧疗,因此做好肺功能监测尤为重要。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变化以及有无呼吸困难和发绀,以此为基础而施行肺功能测定和血气分析则更全面地反映肺功能状况。术后吸氧是缓解缺氧症状,保证全身氧供的直接方法。病人在运送途中也应吸氧,氧浓度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