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回顾性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提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全面、连续、动态观察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加强体位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放射学,介入性; 护理
颈动脉狭窄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先天畸形、外伤炎症、肿瘤、动脉瘤、手术损伤等。其危害是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时造成神经功能障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方法,即经股动脉穿刺将特制的导管或器械插入,选择性进行全脑血管造影,确定狭窄部位、长度、程度[1],置入支架,使狭窄动脉再通,恢复脑组织供血,改善缺血症状。我科于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术,效果良好,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65~76岁,平均67.5岁。其中急性脑梗死2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
1.2 支架置入方法
1.2.1 术前准备:①抢救药品准备。阿托品、多巴胺、鱼精蛋白、罂粟碱、地塞米松等。②患者准备。按常规备皮,进行三大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动脉彩超等检查;术前4 h禁食、禁水,排空膀胱,建立静脉通路;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0.1 mg。
1.2.2 操作方法:局麻下行股动脉穿刺,放置8 F动脉鞘,将8 F指引导管送至颈动脉狭窄段附近,行全脑血管造影,测量狭窄病变的长度及血管直径,选取适合病变的支架,将指引导丝通过颈动脉狭窄处,在指引导管内沿指引导丝输送支架装置,将自膨胀支架送至狭窄血管段后,缓慢释放支架,对严重狭窄患者采用球囊扩张后行全脑血管造影,并检查置入支架后的血管狭窄段和远段的血流情况。
1.3 结果
30例患者均一次置入成功,支架置入后血管管腔明显扩大,血流通畅,患者症状缓解,7~15 d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一项新的治疗方法,患者缺乏了解,与患者交谈,讲解治疗目的、方法、安全性及注意事项,使其心中有数,尽量消除焦虑和恐惧感[2]。
2.2 体位护理
手术结束回病房,患者平卧位,穿刺侧下肢制动,保持伸直,防屈曲。沙袋压迫6 h取下,绷带加压包扎24 h。术后因平卧时间长致全身肌肉紧张、腰背酸痛、下肢麻木等不适症状,在不影响伤口的情况下,可去掉沙袋在术侧腰部垫一软枕,术后12 h可协助侧卧(但术侧肢体仍伸直、制动),以减轻不适。
2.3 药物治疗
术后合理应用抗凝药物直接关系手术成功与否,手术完毕予静脉微泵注入肝素12 500 U,用0.9%氯化钠注射液120 ml稀释,速度6 ml/h。泵入后4 h,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2次/d,连续5~7 d。术后24 h口服波立维75 mg,拜阿司匹林300 mg,连服3个月后用拜阿司匹林100 mg终生服用,以防血栓形成和血管再狭窄。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在使用抗凝药物的同时严密观察出、凝血情况,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鱼精蛋白和止血治疗。
2.4 术后并发症护理
2.4.1 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由于手术中支架释放刺激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血压下降[3]。本组1例患者返回病房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缓慢(54次/min),予多巴胺40 mg静脉滴注、阿托品0.5 mg静脉推注后恢复正常。术后详细监测T、P、R、Bp、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穿刺肢体皮肤温度、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4],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记录。
2.4.2 迟发性碘过敏反应:本组1例术后7 h出现眼睑及颜面部浮肿、胸闷,立即予以抗过敏治疗,6 d后过敏症状消失。术后指导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2.4.3 皮下血肿:本组1例患者拔鞘后出现穿刺处皮肤肿胀,直径2~3 cm,穿刺侧大腿根部皮下大面积淤血。经用抗生素,限制活动,抬高肢体等综合治疗,1周后患者血肿逐渐吸收,症状好转。责任护士需加强术前宣教,术后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色泽、弹性,有无出血点,敷料是否干燥,肢体有无疼痛,嘱患者咳嗽、移动身体时用手压迫穿刺部位,必要时重新压迫止血,加压包扎。
2.5 出院指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