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总结26例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狭窄/闭塞行综合介入治疗病人的护理。提出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后血压监测,加强对血栓性闭塞、异位栓塞、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对提高整体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关键词】 动脉炎;肾动脉狭窄/闭塞;放射学,介入性;护理
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引起不同部位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当肾动脉受累时则表现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可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腹部可闻及血管杂音。我院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狭窄/闭塞 (RASO)病人26例,对其进行综合介入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6例中,男7例、女19例,年龄10~53岁,平均27.1岁。全部病人均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血管造影诊断为大动脉炎。26例37条肾动脉受累,其中狭窄28条,闭塞9条;病变部位均位于肾动脉起始部,呈向心性狭窄和(或)闭塞,其中6例同时伴有腹主动脉狭窄。
1.2介入治疗方法
26例中,8例(9条)肾动脉闭塞病人行肾动脉闭塞穿通术,其中7例(8条)肾动脉闭塞开通成功的病人和18例(28条)肾动脉狭窄病人行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PTRA);对12例(14条)PTRA效果不佳的病人行血管内支架(ES)置入术。
1.3结果
术后1例(1条)肾动脉闭塞病人开通术未成功,症状无改善;5例症状减轻;20例症状消失,总有效25例,有效率为96.15%。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准备:评估病人病情;完成各项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风湿全套检查)、心电图等。监测体温,如果体温>38 ℃或血沉加快(>20 mm/h),提示病人处于大动脉炎的活动期,需待上述指标平稳后择期手术。本组3例经抗炎治疗,体温平稳后择期手术。术前教会病人练习床上大小便,做好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青霉素皮试,术晨4 h禁食水。
2.1.2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当肾性高血压导致心、脑、肾受累症状明显时,易误诊而延误治疗。因此很多病人辗转多家医院得不到满意救治而对治疗失去信心。所以,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增加病人治疗疾病的信心,让其了解疾病和介入治疗相关知识,做好不同时期的指导和宣教,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2.1.3血压观察:每日测血压1次,记录在体温单上,便于术后对照,以观察疗效。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 病人取平卧位,穿刺肢体制动平伸6~8 h。观察穿刺部位敷料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本组3例穿刺部位有渗血,及时给予更换敷料,继续加压包扎6~8 h,渗血中止。对血压>260/150 mmHg者,加压包扎部位一定要准确,确保局部不出血,必要时可延长包扎时间,防止穿刺部位血肿的形成。本组5例血压>260/150 mmHg者,因包扎部位准确,包扎时间延长2~4 h,无1例皮下血肿形成。
2.2.2血压的监测:血压变化是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术后24 h持续监护,3 d内于早、中、晚分别测血压,记录在体温单上,一般术后24~48 h血压有明显改善,可降至140/90 mmHg,若血压降低且低于正常值时应给予扩容治疗,必要时通知医生,排除肾动脉破裂出血的可能;部分病人肾动脉狭窄开通后出现短时间血压升高现象,需及时给予短效降压药。本组病人术后血压均在正常范围。
2.2.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①血栓性闭塞。对于置入内支架的病人,术后12 h开始静脉输注肝素8 000~12 000 U/d,连续5~7 d。用药期间定时做凝血酶原时间监测,并根据结果调节抗凝药物的剂量,以避免抗凝不足所致栓塞和抗凝过度所致出血。本组无1例发生该并发症。②异位栓塞。大动脉炎是一种以管壁中膜损害为主的非特异性全层动脉炎。晚期主要为动脉全层的弥漫性或不规则增厚和纤维化,增厚的内膜向腔内膨凸引起动脉的狭窄和阻塞,有时可见继发的血栓[1]。异位栓塞是由于栓子脱落导致动脉远端的栓塞。故需观察病人下肢的皮肤的温度、颜色及病人有无肢端疼痛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本组无1例发生此并发症。③感染。常规给予抗生素静脉输注3 d。8例PTRA、置入内支架的病人术后1~3 d体温波动在37~38 ℃,主要考虑为吸收热,采用物理降温后体温正常。
2.3出院指导
①抗凝药物的应用。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如阿司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