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吻合口的刺激,减轻肠道张力,预防吻合口水肿及吻合口瘘。此期全部靠静脉营养供给机体需要。
3.2.2 第2阶段(流质饮食)
3.2.2.1 首次经口进食的指导
肠道功能已恢复,表现为肛门有排气,病人有食欲。停止胃肠减压后,第1天饮少量温水(20 mL~30 mL),无不适次日可进食流质,进食时护士应在旁边指导,协助病人采取半卧位,进食不可过急,应缓慢咽下。首次进食量要少,约40 mL左右,特别注意食物的温度,最适宜的流质食物温度为40 ℃左右,食物过热容易烫伤口腔及肠道黏膜,特别是更易伤及刚愈合的吻合口,而食物过冷容易刺激肠蠕动,导致腹泻。流质饮食应少量多餐、定时定量,根据年龄、身高、体重及每日活动量计算总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此期经口进食难以满足身体热能的需要,另一部分热能需静脉输液供给。临床上常用安素肠内营养粉冲剂,提供机体全面的营养。
3.2.2.2 首次经口进食后的观察
要严密观察病人进食后反应,如无不适要逐渐增加餐次和进食的量,进食后如出现腹胀、腹痛应减量进食或暂禁食,嘱病人多翻身或下床活动,待肠道功能完全恢复后再进食。要耐心倾听病人进食后的反映,指导病人的应对方式,以助于膳食治疗顺利进行。31例病人早期进食流质时有9例诉有腹胀,经处理后症状缓解,能顺利进流质饮食。
3.2.2.3 倾倒综合征的观察和预防
倾倒综合征常在此阶段发生,尤以进食流质饮食、甜食或站立进食时更容易发生。表现为进食半小时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等表现,一般予平卧、对症处理都能缓解。原因是全胃切除术后,使食物过快地进入空肠,引起肠道内分泌细胞大量分泌肠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加上渗透作用使细胞外液大量移入肠腔,出现一过性血容量不足。为防止倾倒综合征的发生,主要采取饮食调整疗法,应少量多餐,避免进食过快或食用过甜食物,进食时尽量少喝水,防止液体将食品很快溶解而形成高渗溶液排至空肠,进食后采取半卧位,餐后休息15 min~30 min后再活动。31例病人进食时进行了指导和预防,没有倾倒综合征的发生。
3.2.3 第3阶段(半流质饮食)
3.2.3.1 半流饮食的实施
流质饮食3 d或4 d,病人无腹胀等不适症状应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阶段,半流质饮食早期进食的量要从少量开始,逐日增多,一日三餐正餐外,还应在正餐之间加餐,每日增加餐次2次或3次。进食时应细嚼慢咽,食物尽量切碎炖烂,食物烹调时,应少盐,忌辛辣,避免油煎烟熏等。食量大的病人要控制饮食的量,避免暴饮暴食,禁喝碳酸饮料,防止吻合口瘘的发生。大多数病人术后会出现食欲下降,缺少饥饿感,原因与全胃切除后胃肠激素对中枢性摄食调节的改变有关[10]。所以,护士要指导家属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自备一些病人喜爱的食物,努力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同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刺激病人食欲,增进饮食。术后第10天左右,病人术后留置的各种引流管已基本拔除,静脉输液逐渐停止,营养物质完全依靠经口饮食补充,进食量要逐渐增大,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3.2.3.2 进食后的观察
该阶段早期重点观察进食后有无腹痛、腹肌紧张,伴有恶心、发热、白细胞升高等症状。若出现此情况,应立即停止进食,多考虑吻合口瘘。吻合口瘘是全胃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手术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文献报道,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3.0%~6.6%[11,12],原因与缝合技术不当、吻合口张力过大、组织供血不足有关,在贫血、水肿、低蛋白血症的病人中更易出现,吻合口瘘一般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做好进食后的观察,有利于及时发现消化道重建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处理,促进病人的康复。本组发生吻合口瘘 1例,可能与吻合口处张力过大有关,经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治疗后愈合。
3.2.4 第4阶段(软食)
一般从术后第3周开始,病人消化功能恢复正常,各种不适症状消失,逐渐进食软食。此期大多数病人已出院,护士在出院前要做好饮食的指导。90%的病人认为胃切掉了,饮食只进食到半流饮食阶段,再也不敢进食米饭或多进食,结果出现了体重不增或下降,甚至出现吻合口狭窄,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繁多,目前多采用空肠代胃方式,“贮袋”能很快使病人适应“无胃”情况,迅速提供足够的储存功能[13]。干硬食物能对吻合口和贮袋代胃的容量起到一定的扩张作用,防止吻合口的狭窄和增加贮袋代胃的容量。所以要鼓励病人,每天比前1 d多吃一点,逐渐过渡到手术前的正常饮食。另外,全胃切除术后缺少了幽门,易引起胆汁反流,刺激了食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