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是颅咽管瘤术后较为多见的并发症,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30%左右[1],分为暂时性和完全性两种,主要由于手术中鞍底开窗伤及垂体后叶或垂体蒂部,导致抗利尿激素减少所致。损伤了垂体后叶,则出现暂时性尿崩症;如损伤了垂体蒂部,则出现完全性尿崩症。我科1996~1998年施行颅咽管瘤切除术120例,术后并发尿崩症6例(50%),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28(5~35)岁。其中暂时性尿崩症5例,完全性尿崩症1例,于颅咽管瘤手术后2~3 d发生。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烦躁等,每天饮水量可达5 000~10 000 ml,并出现头昏、软弱无力、烦躁不安、恶心、甚至虚脱。经过碳酸苷酶抑制剂和激素替代治疗,1例好转,5例痊愈,平均住院15 d。
2 护理
21 生命体征的观察每隔1~2 h测量BP、P、R,并准确记录。本组1例患者术后第2天因大量排尿(4 200 ml/d)导致血容量减少,致血压下降(<1200/667 kPa)、脉搏增快(>120次/min)、Ⅱ度脱水,立即静脉输入林格氏液1 000 ml加地塞米松10 mg(60 gtt/min左右),及时纠正了低血容量,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22 脱水的观察
221 多尿及低比重尿:尿量及尿比重是了解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尿量>200 ml/h、尿渗透压<200 mmol/L、尿比重1001~1005是诊断尿崩症的主要指标。术后每小时测量尿量及尿比重。本组5例患者于术后第2天出现尿量>200 ml/h,其中2例尿比重<1005、尿渗透压<200 mmol/L,立即快速输入林格氏液1 000 ml(60 gtt/min),按前1小时尿量于后1小时静脉补充液体[2],准确及时,防止了脱水现象发生。
222 烦渴的护理:本组患者表现明显的口渴,必须准备足够的冷热开水,以供饮用。并详细记录出入量,忌用咖啡、茶叶等,因其含有咽啡因及茶碱类成份,对患者的大脑神经起到兴奋作用,可加重其症状。不宜过分限制入量,免致严重失水的危险。进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低盐饮食。
23 血电解质和血浆渗透压的监测术后每日检查血K+、Na+、Cl-、Ca2+及血浆渗透压,了解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情况,以合理的补充,保持其平衡。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有无抽搐及意识状态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测,观察其波形有无异常。本组1例术后第2天出现面色苍白、嗜睡,心电监测示T波倒置,ST段受抑制,QT间期延长,血K+浓度为315 mmol/L,提示低钾;3例手术后第2天测K+浓度分别为33、305、32 mmol/L,血浆渗透压均正常,分别静脉补充平衡液500 ml加10%氯化钾10 ml,同时口服10%氯化钾,10 ml/次,3次/d,2 d后电解质趋于正常。
24 药物治疗的护理① 5例暂时性尿崩症患者,发病初期用垂体后叶素皮下或肌内注射,5~10 U/次,每4~6 h重复使用1次(4次/d),或用5~10 U加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缓慢(>10 min)静脉推注,或10~20 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中缓慢(<20 gtt/min)静脉滴注,1次/d(小儿剂量酌减),3~5 d后症状缓解。用药时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如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悸、胸闷、腹痛等过敏性休克的早期症状,应立即停药,及时处理。本组5例未出现过敏反应。② 1例完全性尿崩症者使用抗利尿激素长效尿崩停(每支100 mg/5 ml),一次肌内注射03 ml,间隔3 d重复应用,2周后症状缓解。由于此药物为油制混悬剂,抽吸药物时必须充分摇匀,以保证使用剂量的准确性,剂量过大可引起尿闭;必须作深部肌内注射;因有剧烈的痛感,因此注射速度宜慢,注射时和患者进行沟通,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注射完后局部按摩或热敷,以免引起硬结。
25 预防感染因失水常使唾液及汗腺分泌减少,引起口腔粘膜及皮肤干燥,造成损伤致感染,故应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行口腔护理,或朵贝尔氏溶液嗽口,3次/d;口唇外涂滋润油,防止干裂。保持床单的清洁干净;皮肤干燥时涂甘油、凡士林等;每日清洗会阴部,及时更换衣裤,防止泌尿系感染。由于护理得当,本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
26 保证睡眠患者术后48 h内可行持续导尿,术后恢复良好者,嘱睡前排空膀胱,提供舒适的环境,使用药物尽量在白天,以减少夜间尿频,使患者安静入睡。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