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保守治疗,卧床休息辅助抗骨质疏松和对症治疗,长期卧床可能进一步加剧骨质的丢失,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们自2005~2007年以来,采用经皮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27例,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和后凸畸形进行比较。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9例,女性18例;年龄59~85岁,平均69.6岁。病程1天~4周,平均7.3天。共43个椎体骨折,胸椎19个,腰椎24个;单个椎体骨折13例,2个椎体9例,3个椎体4例。根据X线片、CT、MRI或E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骨折周围腰背部疼痛,无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疼痛变化,测量术前和术后侧位X线片骨折椎体的后凸角度。
2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后,患者取俯卧位,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病椎椎弓根的体表投影,经皮从椎弓根体表投影的外上缘插入定位穿刺针套管,正侧位透视确认针尖位于椎弓根内,拔出穿刺针套管的内芯,通过套管插入导针,使导针位于压缩椎体的中央,抽出穿刺针套管,通过导针插入钝性分离器和工作通道套管止于椎体后缘内1~2mm处,取出导针和钝性分离器,用高精度钻扩大导针针道至椎体前缘3mm处,取出椎体少量的骨组织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根据椎体大小,插入合适大小的可膨胀球囊,透视确认球囊位于椎体中间后,缓慢地向球囊内注入造影剂使囊内压力逐步升高,用C型臂实时监视气囊位置、大小和形状,如果骨折复位、球囊达其最大体积或最大压力、椎体皮质骨破裂或者造影剂渗漏,立即终止膨胀。抽出造影剂,取出球囊,在透视监视下用骨填充装置向膨胀空腔内低压力下注入比球囊最终膨胀容积稍多的低黏滞度的骨水泥。如有多个椎体压缩性骨折重复上述操作。缝合伤口,常规包扎,术后第1天即可下床活动。
结果
本组病例均能耐受该手术,无肺栓塞和脊髓神经受压等并发症。术中球囊膨胀体积1.5~4ml,平均2.85ml,球囊最大压力95~300Pa,平均171.2Pa,单个椎体充填骨水泥总量3~9ml,平均5.9ml。本组有5个椎体出现轻度骨水泥渗漏,但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骨质疏松症,全部病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52个月,平均15.3个月。
术前术后脊柱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有所恢复,脊柱后凸畸形改善(图1),术前骨折椎体后凸角度(19.7±7.2)°,术后(11.6±5.3)°,术前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最后一次随访(12.2±4.7)°,与术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1)。本组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疼痛缓解率100%,视觉模拟评分患者术前腰背部疼痛8.0±1.3,术后3.7±1.5,较手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最后一次随访3.6±1.5,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7)。
讨论
骨质疏松症由于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致使骨的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能导致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折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骨折类型,常引起的背部疼痛、脊柱后凸畸形,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由于骨质疏松不适于手术复位固定,常采用药物止痛、卧床休息和支具固定等保守治疗方法,但这些方法只有部分疗效,约有1/3的患者症状无法改善,导致持续性的腰背部疼痛、进行性加重、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1987年Deramond和Galibert将骨水泥注入被肿瘤破坏的椎体起到了缓解疼痛的作用,随后这种方法更多地被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1],但由于这种方法是直接将骨水泥通过高压注射到被压缩的椎体内,骨水泥可能渗漏到椎管或血管内,导致脊髓受压或者血管栓塞等严重并发症[2]。球囊后凸成形术是椎体成形术的改良方式,首先使用球囊将骨折椎体复位同时在椎体内产生一个空腔,然后低压力注入高黏度的骨水泥,从而显著减少骨水泥渗漏和血管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3]。
球囊后凸成形术设计的目的是对骨折椎体的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通过球囊将压缩的椎体撑开后再注入骨水泥固定复位,文献报道球囊后凸成形术对后凸畸形的平均改善3.4°~8.8°之间[3],本组病例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8.1°。椎体复位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骨折的时间,新鲜的骨折往往能够满意地复位,陈旧性骨折复位就非常困难[1]。另外手术体位也可能影响骨折的复位,笔者对于行球囊后凸成形术常规采用全麻俯卧位,胸部和髋部垫枕,使患者躯体过伸,有利于椎体高度的恢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
无论是椎体成形术还是球囊后凸成形术对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