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片上测量椎体前缘(anterior,Ha )、中线(midline,Hm)的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角。对照椎体的高度(Hn)定义为伤椎头尾两侧最相邻的两正常椎体高度之平均值,骨折椎体高度(Hf)定义为伤椎与对照椎体高度之比(Hf=H/Hn×100% )。分别计算椎体前缘以及中线的Hf 值(行PVP的椎体未做此项测量及统计)。运用SAS 统计软件包,采用配对t检验对测量结果进行术前术后对比分析。
结 果
本组病例的椎体穿刺均获成功,手术无明显出血,手术过程无1例出现血压下降,未发生肺血管栓塞,无椎体后缘和椎管的渗漏,骨水泥在椎体内主要分布在穿刺侧中部或前中部。术中球囊扩张时最大压力平均为210psi(150~320psi),多数未超过250psi。球囊扩张体积为2.0~5ml,平均3.5ml。注入骨水泥的量平均为4ml(2.56~5.5ml)。全部患者术后次日腰背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完全独立下地行走,无并发症,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前患者的VAS评分(8.3±1.5)分降至术后(2.5±1.2)分,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椎体前缘Hf由术前58.3%变为术后81.2%,椎体中线Hf由65.4%变为87.7%,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18.51°(6°~38°)矫正至术后的8. 34°(0°~ 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矫正10.17°。随访6~12个月,患者骨折椎体疼痛无复发,复查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典型病例见图1~4。
讨 论
骨质疏松相关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且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的出现, 为众多骨质疏松相关椎体压缩性骨折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所报道的疼痛完全缓解率和明显缓解率都达到或超过90%[3,4]。但多椎体骨折的患者,因为每例压缩椎体的新旧程度不一,压缩类型因暴力不同和骨质疏松程度不同而异,因而并非每个压缩改变的椎体都是疼痛源,所以不是每个骨折的椎体均适于行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因此有必要根据骨折特点,个体化地进行椎体成形手术。
椎体压缩骨折生物力学改变后骨折微动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5]。只有存在骨折微动的椎体才可能以球囊扩张抬升终板来恢复椎体高度,也只有骨水泥固定了微小的骨折,才能稳定椎体,取得满意的疗效,因此判断骨折的“新鲜与陈旧”尤为重要。MRI信号能够显示骨髓的特征性变化,这取决于发生骨折时间的长短,因此能判定椎体内是否存在骨折微动[6]。正常老年人椎体由于骨髓内脂肪含量较多,在TIWI上呈局灶性或弥漫性高信号,在T2WI上呈中等信号。如椎体存在骨折微动,由于骨折后的出血及骨髓水肿,则伤椎在TIWI上呈低信号,在T2WI和STIR序列上呈高信号,信号可不均匀,说明为新鲜骨折。在T1WI、T2WI上均呈中等信号,表明椎体内存在较多纤维成分,骨折介于新鲜与陈旧之间。在T1WI、T2WI上均呈高等信号,表明椎体骨折已愈合, 椎体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属陈旧性骨折[7]。ECT的应用也为明确是陈旧性骨折还是新鲜骨折提供了较理想的检查方法,尤其对于体内存在人工关节等可磁化的植入性材料而不能行MRI的患者,同时对排除脊柱转移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有重要意义。ECT的诊断意见是明确的,损伤椎体出现浓集区应视为新近发生骨折;无浓集区出现则视为陈旧性压缩骨折[8]。本组行ECT检查无放射性浓集的2个伤椎,对应MRI影像T1WI、T2WI上均呈高信号,证明ECT与MRI判断骨折的“新鲜与陈旧”的诊断是一致的。因此,患者术前均应行MRI检查,以术前MRI信号改变为患者选择标准:在T1加权像(T1WI)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T2WI) 和STIR序列上呈高信号的椎体有条件均应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在T1WI、T2WI上均呈中等信号的椎体可根据压缩程度、穿刺难易、患者身体耐受情况在两种术式之间选择,这是因为此类骨折球囊扩张不一定能复位椎体高度;T1WI、T2WI上均呈高信号的椎体,因椎体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球囊扩张将难以抬高终板复位椎体,不建议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查体有明显压痛的椎体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是考虑其仍存在少许微动,可用骨水泥进一步固化,无压痛的椎体可不行手术。
本组病例均采取单侧穿刺,是因为患者多半处于非常虚弱的状态, 很难长时间耐受俯卧位,故应严格限制手术时间,每次治疗不超过1小时,且单侧注射在椎体刚度的恢复上与双侧注射近似,两种注射方式在恢复椎体的力学性能上近似,临床止痛效果良好[9,10]。本组中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