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2000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尺骨冠突骨折患者12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男10例,女2例;年龄12~56岁,平均32岁。左侧5例,右侧7例。摔伤7例,高处坠落伤3例,交通伤2例。新鲜骨折11例,陈旧性骨折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合并同侧肘关节其他部位骨折3例。根据 Regan-Morrey 分型[1],将尺骨冠突骨折分为3型。Ⅰ型,冠突顶部小块撕脱骨折,本组3例;Ⅱ型,单一或粉碎骨折,骨折块不超过冠突的50%,本组6例;Ⅲ型,单一或粉碎性骨折,骨折块超过冠突的50%,本组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保守治疗 对于3例Ⅰ型骨折及1例无移位的Ⅱ型骨折行长臂石膏管型固定肘关节于屈肘100°~110°位,前臂充分旋前位。3周后拆除石膏,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1.2.2 手术治疗 有移位的Ⅱ型及Ⅲ型骨折针对其具体损伤特点,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内固定。其中3例骨折块较大且完整的Ⅱ型骨折,分别用克氏针(1例)、可吸收棒(2例)固定;2例骨折块较小者,用缝线将与其相连的关节囊牢固缝合于尺骨近端钻孔上;3例Ⅲ型骨折患者均用可吸收螺钉自尺骨背侧从后向前拧入,螺钉穿至冠突骨折片进行直接固定,同时探查并修复尺侧副韧带前束。术后石膏托功能位固定肘关节,3周后进行功能锻炼。
2 结 果
对随访资料完整的11例患者进行12~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率为 100%,愈合时间5~16周,平均11周。
根据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2]评定疗效:优6例(54.5%),良2例(18.2%),可2例(18.2%),差1例(9.1%);优良率为72.7%。其中2例有移位的Ⅱ型骨折术后X线检查显示未达解剖复位,但疗效评定均为优。1例陈旧性Ⅲ型骨折发生骨化性肌炎,其余无肘关节僵硬、尺神经卡压、肘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和肘关节不稳定等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尺骨冠突不仅是肱尺关节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前关节囊和肱肌的附着点,起阻止肱二头肌、肱肌和肱三头肌牵拉尺骨向肘后移位的作用,是维持肘关节稳定的主要结构。肘关节四柱理论[3]将肘关节结构性稳定系统分为内、外、前、后4个柱。内侧柱由肱骨内侧髁、冠突和尺侧副韧带组成,外侧柱由肱骨外侧髁、桡骨头、外侧副韧带复合体组成,前柱由冠突、前关节囊和肱肌组成,后柱由尺骨鹰嘴、后关节囊和肱三头肌组成。由此可见,冠突既是前柱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内侧柱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其损伤时,将导致肘关节前方和内侧不稳定。
本研究在尺骨冠突骨折分型的基础上,对12例不同类型的骨折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优良率接近左玉明等[4]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冠突骨折应该坚持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具体经验是:①合并有肘关节脱位的骨折应首先整复脱位。②Ⅰ型骨折及无移位的Ⅱ型骨折伸屈肘关节时不会出现肱尺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对肘关节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保守治疗即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一般行长臂石膏管型固定肘关节于屈肘100°~110°位、前臂充分旋前位,使肱肌松弛以利于骨折块的复位及稳定;若Ⅰ型骨折块嵌入关节影响肘关节活动,则应手术摘除。③有移位的Ⅱ型骨折存在导致肘关节不稳定的潜在危险,需手术恢复冠突高度以利于肘关节前后稳定。当骨折块较大、较完整且骨量较好时可单独应用克氏针或可吸收棒固定;骨折块较小时可采用缝线固定。Ⅱ型骨折无需分离大量软组织以追求精确的解剖复位,而应尽量减少软组织的剥离和损伤,以最简便的方式恢复关节面平整及冠突高度,降低骨化性肌炎等的发生率。Ring[5]亦认为小的冠突骨折块不要求精确的解剖复位,只要保留前方关节囊的止点和肘关节前方的骨性支撑即可。④对于Ⅲ型骨折,无论移位与否,均应及早手术,自尺骨背侧用可吸收螺钉对冠突骨折块进行直接固定效果较好。王友华等[6]认为当冠突骨折高度达到或超过1/2时,必然引起尺侧副韧带前束的损伤。因此,应在恢复冠突高度和形状的同时修复尺侧副韧带前束,以提供一个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解剖学基础。⑤各型骨折均应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肘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以Regan-Morrey分型为指导,具体分析尺骨冠突骨折病例的损伤特点,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以及早期功能锻炼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Regan W,Morrey BF.Fractures of the coronoid pr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