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处理以暂时性提高术区压力,有效减少渗血。86例中32例作引流管末端细菌培养。
1.3 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0统计学处理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后到拔管前的引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引流量高峰出现在术后12h,平均为(291±36)mL,占72h内平均总引流量的53.7%,前24h占76.9%(表1,图1)。生物固定型全髋置换患者的各时段累积引流量高于其它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术式48h时累积引流量有统计学差异,但引流量的增加量较第1天明显下降,至拔管时各组均在50mL以内(表2)。拔管后作了引流管末端细菌培养的32例,未发现细菌生长。表1 术后不同时间段平均累积引流量分布 表2 不同手术方式各时段累积引流量
3 讨论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方式较多,每个术者都有自己善长或喜爱采用的手术方式,而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大多为老年人,个体差异也较大,这造成术后引流量有较大差异。因而有必要对术后引流的大体规律性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作出有效判断。
术后有效的切口引流,对于减少创腔内积血(特别是创面大、不易彻底止血的创口),促进组织间闭合贴附,减少局部感染机会,以及对术后显性失血量的评估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无论是采用何种手术入路,都需要较大的显露,涉及肌肉切开、股骨髓腔扩锉及髋臼磨锉等操作,特别是骨性部分的操作,造成术后创面渗血的机会较大,难以彻底止血,因此术后有效切口引流显得尤为重要,此对于减少血肿机化后的瘢痕形成,减少骨化机会有重要作用,对促进术后关节功能的康复也有着积极的意义[1],但对于术后何时拔管尚存在不同意见,Erceg等[2]主张人工全髋术后常规24h拔除引流管,他认为术后引流量绝大部分集中在12h内,24h后每小时的引流量小于4.71%。引流管放置时间过长,有使皮肤上附着细菌沿着引流管进入伤口深部,引起深部感染的风险。本文患者均在术后第3天拔管。对于初期引流量较大,2h内超过200 mL的患者采取了暂时夹管处理,至第3天均按时拔管,虽有少量病例出现引流管处皮肤切口小量渗液情况,但经换药、包扎等处理,均完全愈合,无切口血肿形成及感染的病例发生。本组中有32例作了引流管末端细菌培养,均未发现细菌生长,亦无切口感染病例出现。因而我们认为在术后第3天拔管是合适的,负压引流可以达到有效引流的目的。
从本文结果可见,随术后时间推移,累积引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引流的高峰分布于术后前12h,占总引流量的53.7%左右,至术后48h累积引流量明显减少,48h后引流量基本少于50mL,同文献报道的规律基本一致[3]。术后12h切口引流物不但量较大,且以丢失血液的有形成份为主,后者代偿速度较慢,因此对于早期引流量较大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含量,及时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可输血处理[4]。
由于老年人骨骼质量较年轻患者差,大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因而采取不同的假体固定方式对术后引流量有一定影响。本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全髋置换患者的各时段累积引流量少于生物固定型全髋置换患者,这可能与后者存在较大渗血骨面有关,各术式中生物固定型全髋置换在12 h的引流量最大,与其它术式的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 h时累积引流量各术式有统计学差异,但引流量的增加量较第一天明显下降,至拔管时各组均在50 mL以内,且按时拔管,未出现切口积血及感染等并发症的病例。这提示术式也可能是造成引流量增加的一个 重要因素,生物固定型全髋置换可能会有较大的渗血创面,特别是有一定程度骨质疏松的病例,术后早期应密切观察,如引流量在短时间内过大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以减少失血量。
【参考文献】
[1] Wang H, Jiang J, Wang Y. Prevention of haematoma after cemen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J].Zhongguo Xiu Fu Chong Jian Wai Ke Za Zhi, 2007,21(10): 10541056.
[2] Erceg M, Becic K. Postoperative closed suction drainage following hip and knee aloarthroplasty: drain removal after 24 or after 48 hours[J]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