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方法
1.2.1 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给药方法 5 g/L的硫喷妥钠腹腔注射麻醉,显微镜下解剖出胫神经上段后切断胫神经干,将两断端移开,用8-0的无创线分别固定于邻近的股二头肌表面,防止神经断端回缩或自行愈合,并各留一长线头作为标记,缝合切口。将胫神经切断后的60只小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30只,送回动物房饲养。实验组小鼠每日腹腔注射rmCT-1 (CT-1注射组)100 μg/kg,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CT-1溶媒。1个月后,停止给药,再次手术,行胫神经修复。从原切口进入,分别在股二头肌表面找到胫神经远、近端,修剪神经断端瘢痕直至出现正常的神经束后,以11-0无创伤尼龙线作神经端端缝合,关闭切口后继续饲养。
1.2.2 腓肠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和坐骨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的测定 分别将动物饲养4、8和12周后,以5 g/L的硫喷妥钠行腹腔注射麻醉,显露修复后的胫神经和近侧的坐骨神经主干,以及相应的靶肌肉——腓肠肌。同心针电极插入腓肠肌,刺激电极于神经吻合口近侧2 cm处刺激坐骨神经,检测神经再支配后腓肠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和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Lat),以对侧正常胫神经和腓肠肌作为对照组。电刺激和记录参数如下:方波;持续时间0.1 ms,刺激强度0.3 mA,刺激频率1 Hz。
1.2.3 腓肠肌肌张力的测定 实验小鼠进行完电生理检测后,解剖并完全显露出腓肠肌,在近止点处将跟腱切断,向近侧游离腓肠肌,保护好腓肠肌的血管神经束。用1-0丝线将跟腱断端连接到肌张力换能器的力臂上,换能输出线与二道生理记录仪相连。刺激电极位置在坐骨神经主干,调整记录仪敏感度,肌肉张力定标2.0 g,肌肉收缩力的方向与换能力臂上的弹片垂直。单刺激的刺激量为3.84 V,时程1 s,频率1 Hz;强直收缩的刺激量为3.84 V,时程10 s,频率50 Hz。根据记录仪上描记出的收缩曲线,测量肌张力,并与对照组比较。
1.2.4 有髓神经纤维计数 按照不同组别,分别切取胫神经吻合口以远5 mm的再生胫神经标本5 mm,甲醛溶液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快蓝染色。所得切片每隔3张取一张,连取5张,应用Leica FW 400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有髓神经纤维数,观察再生轴突数目随时间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资料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卫生统计教研室用SPSS 11.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
2 结 果
2.1 胫神经吻合口远端有髓神经纤维数量
各组术后不同时间胫神经再生轴突数目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胫神经断端重新吻合后4周,已经可见到再生的神经轴突,随着时间的延长,再生的神经纤维数逐渐增多。CT-1注射组4、8、12周再生神经轴突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t=7.10~10.80,P<0.01)。
2.2 外源性CT-1对再生神经Lat和再支配骨骼肌CMAP的影响
各组术后不同时间再生胫神经Lat检测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随着神经修复后时间的延长,再生胫神经的Lat逐渐缩短,至3个月时,已接近正常值。两组各个时间点La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神经再支配腓肠肌的CMAP检测结果显示,神经修复前CMAP测不出。在神经修复后4、8、12周,均可测出CMAP,各时间点两组CMA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9.99~32.00,P<0.01),见表3。
2.3 外源性CT-1对神经再生后腓肠肌肌张力的影响
各组术后不同时间腓肠肌单刺激收缩力比较见表4。可以看出,随着神经修复后时间的延长,CT-1注射组单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肌张力逐渐增大。CT-1注射组4、8、12周的肌张力比对照组明显增高(t′=6.39~43.36,P<0.01)。各组术后不同时间腓肠肌强直收缩力的比较见表5,CT-1注射组4、8、12周肌张力比对照组明显增高(t′=6.39~43.36,P<0.01)。表1 两组再生神经轴突数目比较表2 两组小鼠胫神经修复后不同时间的潜伏期比较表3 两组小鼠胫神经修复不同时间腓肠肌CMAP比较表4 单刺激坐骨神经两组腓肠肌肌张力比较 表5 强直刺激坐骨神经两组腓肠肌肌张力比较
3 讨 论
骨骼肌是周围神经系统的靶器官,其结构和功能均受到运动神经的支配和调节,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的营养。一旦失去神经支配,骨骼肌不仅丧失了来自运动神经的神经冲动,同时正常完整的运动神经元所产生和分泌的营养因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