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个月自体新生骨长入并填充缺损区(图1~4)。
3 讨 论
骨缺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骨移植。据统计,每年在北美约有500万例手术涉及骨移植。骨移植已图1 骨折内固定术后8个月 骨不连伴骨缺 图2 Osteoset医用硫酸钙颗粒植入 清理缺损区,行硫酸钙颗粒植入 图3 术后
3个月 骨粒吸收,并有新生骨组织长入 图4 术后5个月 骨粒完全吸收,新生骨组织继续
经成为仅次于输血的第二大移植手术[1]。其修复骨缺损的机制主要包括传导性骨再生、引导性骨再生和诱导性骨再生。目前的植骨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和人工骨。自体骨移植具有上述的所有再生方式,并且保留有成骨细胞、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与受骨区相同的骨性支架,与受区组织相容性好,所以成骨迅速,被誉为骨移植的“金标准”[2]。但由于其存在可供使用的骨量有限,对供骨部位有损伤,延长手术时间,影响术中的体位摆放,增加潜在感染机会等不足,自体骨移植在临床实践中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3]。同种异体骨为植骨区提供良好的支架,具有传导成骨的作用,但植入后新骨爬行替代过程缓慢,骨不愈合率相对较高,异体骨还有可能传播疾病[4],并且有一定的抗原性,可引起宿主的排异反应,所以,也不能成为理想的骨移植材料。为了克服上述两类材料的缺陷,人们逐渐把目光转向人工骨替代物。应用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技术模仿骨再生的生物过程,以期制造出理想的人工骨替代物,即具有骨传导性、骨引导性、骨诱导性以及成骨作用,并且无细胞毒性、无免疫源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生物降解、被新生骨组织代替,来源广泛的材料,目前已经取得良好进展[5]。
硫酸钙用作骨缺损填充修复材料已达百年之久。1892年,DREESMANN首次报道用硫酸钙治疗8例骨缺损病人的临床随访结果。随后,许多学者开始尝试应用硫酸钙治疗骨缺损,但由于工艺的限制,有的硫酸钙为煅烧烧制而成,导致临床效果各不相同,但均有成功病例报告[6,7]。其机制为:首先,体外研究表明,成骨细胞可以附着于硫酸钙,在此基础上成骨,破骨细胞可以吸收硫酸钙,形成生物降解[8],即发挥骨传导作用;其次,由于硫酸钙的填充作用,可以阻止缺损周围生长较快的软组织长入,为骨组织再生创造了时间和空间,即引导性骨再生;同时,它可在周围形成微酸环境,有利于血管和成骨细胞长入。1996年,美国Wright公司通过改进工艺,研制出Osteoset医用硫酸钙骨粒,具有高纯度α晶体结构,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对周围组织不产生炎症和刺激作用,重要的是颗粒植入后降解时间为6~8周,与新骨形成时间基本一致。另外,颗粒之间的空隙有利于血管长入。这些特点,使Osteoset医用硫酸钙有可能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Osteoset医用硫酸钙颗粒植入后,于1~3个月人工骨开始吸收并有新骨长入,4~6个月自体新骨长入并填充缺损区,与国外报道一致[7]。未发现全身毒性反应。2例病人出现局部切口并发症,均为跟骨、胫骨等软组织覆盖薄弱部位,与国内报道相似[9]。考虑Osteoset医用硫酸钙植入后仍会有渗出物增多的情况,在周围软组织吸收能力差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积液。不过未引起细菌性感染,经过处理均愈合。后期治疗病例注意观察引流量,小于10 mL时才拔除引流管,未再出现类似并发症。对较大骨缺损病例,适当应用自体骨混合植入会有利于成骨,但多大的缺损需要混合自体骨及混合比例方面数据还有待于进一步总结。
综上所述,医用硫酸钙骨粒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自体骨使用量,具有良好的骨引导、骨传导作用,并能为骨再生创造出适宜的微酸环境,有利于血管长入。是一种成骨性能优良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参考文献】
[1] CAMPER Y. Bone grafts and substitutes[J]. Orthop Network, 1995,6:7-9.
[2] SCHNEE C L, FREESE A, ANSELL L V. Outcome analysis for adults with spondylolisthesis treated with posteriolateral fusion and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J]. J Neurosurg, 1997,86:56-63.
[3] SKAGGS D L, SAMUELSON M A, HALE J M, et al. Complications of posterior iliac crest bone graft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