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评价分析,从中找出最佳方案,指导临床工作。
3.1 加压钢板 股骨干骨折固定办法很多,以钢板固定价格最便宜,所以基层医院应用较多,但是,失败率也最高,有报道占14.96%[3],以青、中年男性多见,引起失败的原因很多,也比较复杂,笔者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钢板质量的问题;(2)钢板的长度不够;(3)钢板及螺丝钉不匹配;(4)违反了钢板在张力侧固定的原则;(5)违背钢板对侧结构稳定原则;(6)术中对骨膜破坏严重;(7)康复阶段功能锻炼不当,过早负重。
加压钢板通过使骨折端产生加压而保证骨折端稳定。但是加压钢板产生的加压是一过性的,随着骨折端皮质坏死吸收,其加压作用随之消失。而与之伴随的应力遮挡效应,又可造成固定段骨质疏松,去固定后常发生再骨折,其对血供的损伤也是造成固定段骨质疏松的原因。加压钢板固定需要紧密贴敷骨皮质,而多枚螺钉攻入又加重了髓内血供的破坏。加压钢板固定骨折需广泛暴露,较大范围的骨膜剥离,骨折端血液循环破坏严重。钢板内固定又是一种偏中轴固定,钢板所承受的弯曲应力大于髓内钉固定[4],故有学者认为加压钢板属于偏离中轴固定,钢板承受的弯曲应力大于髓内固定,故不应是股骨干骨折的首选内固定物[5]。
3.2 记忆合金 记忆合金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抗弯与抗扭作用,应力遮挡效应明显低于加压钢板[6]。其不但能将骨断端轴向地整体“记忆”于解剖位,而且能产生非AO性的动态性加压力,它的全场应力分布,属非一次性地、静态地作用于骨断端[7]。
记忆合金内固定器治疗的失败原因分析:(1)内固定方法选择不当:记忆合金内固定器适用于横形骨折,骨折线较短的斜形和螺旋形骨折及粉碎程度轻、骨折复位后不影响骨质完整性的骨折。对于骨折线长的斜形和螺旋形骨折,粉碎程度重的骨折,骨折复位后由于记忆合金内固定器有横向的挤压应力,不能很好地保证骨折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术后容易出现内固定器翘起、松脱,甚至断裂;(2)内固定型号及长度选择不当;(3)手术操作不当:内固定器弧形主板应放置在骨的张力侧,以便在肢体活动时对骨折形成压应力,有利于骨折愈合; (4)术后功能锻炼不当。
记忆合金固定器治疗骨折应注意以下问题:(1)对于锁骨粉碎性骨折先用可吸收线捆绑,再用固定器固定,以避免松动,且可以避免二次取出[8];(2)对于股骨粉碎性骨折,由于对内固定的抗扭转及抗弯能力要求高,单纯的记忆合金固定器固定不牢固,可选用带锁髓内钉结合记忆合金骨卡环内固定以达到稳定的内固定[9];(3)如果术后出现内固定的松动、松脱、断裂,应及时采取制动、避免负重或二次手术等治疗措施,促进骨折早日愈合。
3.3 LCP 传统手术广泛的骨膜剥离和直接粗暴的复位手法会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的不良后果[10,11]。
近年来,随着骨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的不断发展和微创治疗观念的深入,骨折治疗的内固定原则发生了改变,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12]。Krettek等[13]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MIPPO技术,是近年骨折生物学内固定术的一个新进展。
而LCP是在动力加压钢板和点接触钢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骨折内固定技术。其独特的设计使钢板螺钉之间形成成角稳定,长钢板、少螺钉的固定技术既能有效稳定骨折,又能使骨折获得弹性固定,刺激骨再生,利于骨愈合[14]。LCP其钉板之间通过螺纹锁定,骨折端的稳定源于板钉之间的成角稳定,而不是钢板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力。板钉之间的整体稳定相当于内固定支架,固定强度明显增加,不会将骨折块拉向接骨板,因此接骨板即使未达到充分的解剖塑形,仍可维持骨折端复位后的位置,应用MIPO技术时这个优势尤其突出。因此,LCP可以看作是一种与骨膜“不接触”钢板,属于“生物学钢板”范畴,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骨折局部血供的损伤。
根据AO/ASIF的原则,内固定既要求坚强的固定,又要求尽量减少软组织和血运的破坏。LCP能较好地满足这样的要求,具有以下优点:(1)解剖型设计;(2)理想的螺钉孔位置和独特的成角稳定性;(3)LCP是一种生物学固定方法,尤其适合用于血运不良的粉碎性骨折;(4)螺丝钉松动的发生率更低;(5)LCP的加压和锁定结合孔设计,可以提供多种内固定模式的选择[15,16]。通过本组的应用,笔者认为,在应用LCP治疗骨折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的软组织处理; (2)正确的术中操作技术,内固定松动主要与内固定技术失误有关[17];(3)合理的术后康复计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