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P>0.05)。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不同时期新生血管占修复区平面的面积百分比(略)
注:同时间,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新生骨体积百分比统计分析
术后2、4、8 周显微镜下,计算机图像采集并计算不同时期各例股骨头内,新生骨占坏死修复区的体积百分比。后行统计学分析。不同时间段,各组间两两进行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差异大小。术后2、4、8 周,实验1、2 组的新生骨体积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2、4、8 周,实验1、2 组间比较,新生骨体积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如下(见表2)。
表2 不同时期新生骨占坏死修复区的体积百分比(略)
注:同时间,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本实验中所用骨髓单个核细胞是一种混合物质。是将所抽取的完整骨髓,通过1 500 r/min的转速离心20 min后,取云雾状中层所得。与完整的骨髓相比较,我们去除骨髓中的血浆成份和红细胞,得到的是包括造血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多能前体细胞、以及各类有核的血细胞等在内的混合物质。在本次实验研究中,我们观察到骨髓单个核细胞确有修复股骨头坏死的作用,通过查阅文献及相关分析,我们主要考虑两方面的生物学效应起作用。
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成骨作用,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虽然尚不能达到组织工程所需最低细胞数量,但Dumas等[4]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离心方法以及复合载体等措施可以明显提高骨髓基质干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使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能力最大化。国内李亚非等[5]的研究成果也表明骨髓内基质干细胞在周围存在骨坏死、骨修复的条件,以及适宜的体内理化、营养环境诱导作用下可以分化、增殖,明显提高单位体积内基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增强成骨活性,促进新骨的生长,从而获得肯定的成骨效果。所以将骨髓单个核细胞应用到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可以增加股骨头坏死修复过程中成骨的因素,促进股骨头坏死的修复。
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促进血管生成作用,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都是其能促进血管生成的关键。实验研究[6,7]证实,造血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内缺血的环境刺激下,都可以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促进血管生成。该生物学效应,已经通过实验研究得到证实。并且在临床方面,也应用到了心肌梗死和糖尿病性下肢缺血[8]等疾病的治疗,且收到了良好效果。而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坏死修复区,新生血管面积百分比的统计,也证明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成血管作用较其他两组强。同时股骨头坏死往往与股骨头内进行性血运障碍有关,所以考虑,骨髓单个核细胞能够促进血管生成,也是其修复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理之一。
股骨头坏死修复过程中,骨细胞坏死本身并不引起任何症状和可见的X线表现异常.只有当坏死后引起修复反应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可以引起X线片上骨密度的改变[9]。对于何时出现X线表现的变化,目前研究尚不统一,可能与是否脱位股骨头、是否切断圆韧带、是否切断股骨颈有关。本实验未脱位股骨头,未截断圆韧带和股骨颈,故修复开始较早。2周即可见修复局部云絮样密度增高影,同时实验各组修复因素多于对照组,故各时间段X片可见实验组修复效果好于对照组。而实验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可见仅从X线看,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无明显差异。
依照上述分析,自术后2 周开始,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坏死股骨头已经开始修复,且有新生骨小梁形成,但各实验组在骨髓基质干细胞作用,以及骨髓基质干细胞和成血管因素共同作用下,成骨效果以及修复坏死股骨头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在4周、8周时,效果差异也同样显著,该分析符合本次实验2、4、8 周新生骨小梁统计分析结果。同时两个实验组间,各种成骨修复因素相互作用,可导致成骨差异不大,故统计学分析未见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骨髓单个核细胞作为骨髓离心提取物,去除了骨髓中对组织修复意义不大的成份,保留了关键成份。其复合异种骨是一种新的修复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
(此文图1-5见附页3)(略)
【参考文献】
[1] 孙伟,李子荣,史振才,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股骨头坏死缺损模型修复的组织学观察[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4-6.
[2] 赵宝权,宋大勇,崔勇,等.常温储存的人同种异体骨制备[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