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至1998年共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0例并进行随访,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52~73岁,平均60.2岁;左23髋,右18髋。其中全髋置换15例15髋,股骨头置换25例26髋。病因为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8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3髋,类风湿关节炎2髋,严重髋关节炎2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5例均为新鲜股骨颈骨折。
本组40例,获随访30例。随访时间7~73个月,平均40个月。按1980年拟定的髋关节置换术效果评定标准[1]评定:优良8髋,很好10髋,好9髋,尚可1髋,差1髋,很差1髋。治疗满意率90%。
本组近期并发症有股骨上端劈裂1例。远期并发症有假体下沉2髋;假体松动2髋;关节间隙变窄1髋;髋部疼痛2 髋,程度均轻;异位骨化1髋,I级(按Brooker分级法[2])。
讨 论
1.手术适应征 多数学者认为60岁以上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首选疗法。但人工股骨头毕竟是植入体内的异物,并且术后还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缺陷,故戴氏对此持有异议[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选择在年龄上历来是被强调的。本组15例平均年龄为56.8岁。
2.安置假体的注意问题 本组有1例因股骨矩保留<1.0 cm,术后第3年即出现假体下沉。对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或一些严重骨性关节炎,髋臼顶外缘磨损,髋臼角度大的病例,手术时要注意避免将髋臼顶外缘的骨质去除过多,使髋臼变浅,造成站立负重时髋臼帽易发生外旋而致脱位。髋臼外缘顶部应作成与髋臼底部弧线一致的凹面,而不能作成斜面。倘不可避免出现斜面时,卢氏[4]不主张用骨水泥填充髋臼外缘顶部与髋臼帽间的空隙,因骨水泥与骨质的弹性不同,易发生折断而致髋臼帽松动。我们则取一适当大小骨块用钢板螺丝钉固定于髋臼外缘顶部,以恢复正常的髋臼角。本组有3例采用此法,均有效地防止了髋臼帽的松动。
3.假体松动和下沉 这是髋关节置换术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随着10年以上随访报告的不断增多,人工关节的松动和下沉日益受到重视。如何解决该问题成为延长人工关节使用期的关键。其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最保守的估计每年松动增加1%。目前认为人工关节的无菌性松动主要与力学和生物学因素有关,多发生在术后7~8年间,若发生于1~2年者多为技术问题。Beckenbaugh[5]报道的术后7年松动与下沉发生率为24%,本组随访时间较短,发生率仅为5%,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百分比必将上升。近年来,假体在运动中产生的聚乙烯磨损微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些微粒可见于骨水泥-骨、假体-骨的表面。微粒可激发各种吞噬细胞反应,后者可分泌多种与骨吸收有关的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前列腺素E2、胶原酶等导致骨质疏松成为假体后期松动的重要原因;而松动又将带来更多、更严重的磨损和生物反应。
故此,进一步提高操作技术,改进假体的设计、质量和固定方式等,是人工髋关节迅速发展同时,需待解决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吴之康.关于髋关节人工置换术后疗效的评定.中华外科杂志,1982,20:250.
2 Brooker AF,Bowerman JW,Robinson RA.Ectopic ossification follow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incidence and a method of classification.J Bone Joint Surg(Am),1973,55:1629.
3 戴克戎,董 凡,王以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新鲜骨折的临床评价.中华骨科杂志,1995,15:133.
4 卢世壁,朱盛修,王继芳.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关节稳定因素的探讨.中华外科杂志,1982,20:563.
5 Becken baugh RD.Total hip arthroplasty.A review of three hundred and thirth-three cases with long follow-up.J Bone Joint Surg(Am),1978,6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