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和骨髓细胞,骨细胞形态与正常骨质内骨细胞类似,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骨结构成熟(图6b);C组骨皮质表面较为粗糙,髓腔亦已相通,皮质骨尚为形成统一方向的骨板,仍有较多的破骨细胞参与塑形(图6a)。术后各时点B,D组缺损段周围软组织未见有炎症细胞浸润及细胞毒性及炎性异物反应等副作用,4周时两组骨缺损段组织切片未见有明胶样物残留。
3 讨论
尽管自体骨移植来源有限,取骨区易出现疼痛、感染、疝等并发症,其仍被认为是治疗骨缺损最好的方法,尤其新鲜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应用最为广泛。块状骨移植后,仅表面几毫米及与受区有血运密切接触的部分在短时间内能够成活,大部分移植骨成为死骨[3]。理想的骨移植材料应具备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近年来有关学者对颗粒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颗粒骨成骨效果好,而且骨诱导在小块骨和骨粉成骨中的作用比大段骨移植时更重要[3]。单纯颗粒骨移植存在结构松散,不易成型,并且强度低的缺点,所以临床仍局限髋臼植骨,以及填充椎间融合器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和脊柱后路固定融合等。
明胶是纤维、不溶蛋白、胶原等物质的水解产物,以多肽成分为主,具有组织相容性好、低抗原性、可降解、有胶粘性等特点,其在临床及实验研究领域应用广泛[45]。其主要缺点是在体温和液体环境下快速溶解,所以制备成植入体内的组织替代材料时一般要先经过交联等处理。京尼平是传统中药杜仲的活性成分之一,是一种新型的交联剂,可用其交联明胶、胶原等材料,其交联性能佳,经京尼平交联的明胶其耐水性明显提高,无细胞毒性[6],在体内应用安全。本实验对植入粘合物的B、D组周围软组织观察亦证明其安全性。在前期实验中我们发现(另文发表),明胶与京尼平混合后2 min内明胶仍呈胶水样,之后粘度逐渐增大,约10 min时失去粘性变为胶冻样物质,适合手术中进行混合颗粒骨,方便操作。
明胶、京尼平粘合颗粒骨材料植入体内2周仍维持较好的外形,无颗粒骨松散移位、流失,说明此材料达到了粘合颗粒骨使其不溃散的目的。此时C、D两组颗粒骨的修复重建情况相似,表明应用明胶、京尼平粘合颗粒骨移植后的缺血和血运重建再生过程和单纯颗粒骨移植相似,未出现明显影响其血运建立的情况,一可能与此明胶、京尼平在体内的降解时间较短;二与早期明胶、京尼平与颗粒骨均匀混合后,有较多孔隙,有利于组织营养液渗透,新生毛细血管的长入,血液循环建立有关。同时应用粘合材料可以使颗粒骨不松散,相互融合时间早、程度高。术后4周粘合材料吸收完全,骨改建塑形早,其与粘合组颗粒骨间隙少,骨间融合快、新骨形成多有关。
8周时C、D组均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应用粘合物由于可以克服早期移植的颗粒骨松散、移位,骨痂形成较为规整,新骨形成量多,板层骨形成较早,骨改建塑形所需的时间短,其修复效果更佳。
我们研究发现,利用明胶、京尼平粘合材料可以克服颗粒骨易松散、溃散,缺少支架固定的缺点,可以修复骨缺损,可用于局部无明显不稳定的大范围骨缺损的修复,如骨肿瘤等,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Laureano Filho J R,Castelo Branco Bde L, Andrade E S,et al. Histological comparison of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and the Ricinus communis polymer on bone regeneration [J]. Braz J Otorhinolaryngol. 2007 ,73(2):186192.
[2] 王继芳,卢世璧,王岩,等.颗粒骨植骨在髋臼翻修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2001, 21(6):337341.
[3] Aspenberg P, Tagil M, Kristensson C,et al.Bone graft proteins influence osteoconduction:A titanium chamber study in rats[J].Acta Orthop Scand,1996, 67(4):377382.
[4] Kashimura H, Ogasawara K, Kubo Y ,et al.Brain retraction technique using gelatin sponge in the subtemporal approach[J]. Neurol Med Chir,2008,48(3):143146.
[5] Kommareddy S, Amiji M.Pol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