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煤矿井下矿工骨代谢变化。方法:采用UBIS3000型定量超声仪,对140名井下矿工跟骨进行定量超声测定,并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尿脱氧吡啶酚(DPD)排泄浓度。用同样的方法和内容对井上工作人员跟骨进行定量超声测定和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尿DPD的排泄浓度。结果:井下矿工跟骨超声振幅衰减(BUA)、超声声速(SOS)和刚度(STI)各年龄段组与井上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尿DPD排泄浓度井下20~30和30~40岁各年龄段组与井上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井下作业人员,因长年受缺少日光、缺氧、空气中有毒气体等因素的影响,可导致骨代谢异常,骨吸收增加。提示如何改善井下空气环境,是井下矿工因井下环境因素所致骨代谢异常防治方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煤矿 跟骨 DPD 骨质疏松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①煤矿井下受检者:本地区靖远煤矿工人140例,均为男性,年龄20~50岁,平均29.88±6.69岁。按10岁为1个年龄段,分为20~30岁年龄段86例,平均年龄25.73±2.87岁。30~40岁年龄段47例,平均年龄为34.24±2.65岁。40~50岁年龄段7例,平均年龄为43.57±2.50岁。职业均为井下掘煤工人。有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器质疾病者除外,工作面距地面约800米左右。②煤矿井上受检者:为本矿井工作人员141例,均为男性,年龄为20~50岁,平均36.57±7.96岁。同样按10岁为一个年龄段,20~30岁年龄段71例,平均28.38±2.35岁。30~40岁年龄段48例,平均35.79±3.13岁。40~50岁年龄段22例,平均43.23±5.40岁。
方法:①定量超声测定:登记受检者姓名、年龄。将受检者姓名、性别、身高和体重输入定量超声仪中,测定右跟骨BUA和SOS值。②DPD测定:尿DPD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ELISA试剂盒,单位为nmol/L。仪器为ASC18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检测内容:①骨密度测定:采用UBIS3000型定量超声仪,对受检者右跟骨进行超声振幅衰减(BUA)和超声声速(SOS)测定。刚度(STI)参照薛延提出的公式进行计算(STI=0.67×BUA+0.28×SOS383)。②DPD测定:采集受检者井下、井上工作人员空腹晨尿10ml,避光-80℃保存,待测。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版本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井上、下受检人员跟骨定量超声及尿DOD排泄浓度结果进行t检验。
结 果
跟骨BUA、SOS和STI的测定结果:煤矿井下工作人员和井上工作人员各年龄段之间BUA和SOS值比较显著降低(P<0.01)。在井下受检组不同年龄段之间BUA和SOS值也有差别,其中40~50岁年龄段组BUA和SOS值较30~40岁年龄段组低。井下组,30~40岁年龄段组BUA和SOS较20~30岁年龄段组和40~50岁年龄段组值高。见表1。表1 井下和井上工作人员不同年龄组跟骨BUA、SOS和STI比较(略)注:与井上组比较,*P<0.01
尿DPD测定结果:井下、井上受检人员不同年龄段之间尿DPD排泄浓度有差异。其中20~30和30~40岁年龄段井下组与井上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40~50岁年龄段井下与井上组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2。表2 煤矿井下、井上工作人员不同年龄组尿DPD值测定结果(略)注:与井上受检组比较,*P<0.05,**P<0.01
讨 论
煤矿井下工人,长期处于低氧、空气中毒性气体和缺乏日照等环境中,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2002年宁鸿珍[1]对煤矿井下工人营养与水盐代谢情况进行调查显示,井下工人因膳食中钙摄入量不足及出汗排泄丢失量增加等因素易缺钙,这一结果易引起骨代谢异常。刘尚军等[2]报道调查分析井下作业人员腰脊椎退行性变的情况,结果显示,井下作业人员腰椎退行性变的发病率较对照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