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2)置入工作通道:用2 mm的引导管沿穿刺针同一位置置入,后置入工作通道,直达椎体后壁。(3)置入球囊:球囊长1.5 cm,其中注入造影剂,穿过工作通道。(4)球囊扩张:球囊连续加压膨胀,到达靠近上终板的位置,尽量使球囊达最大容积。球囊扩张满意的标准:骨折复位。(5)注入骨水泥:球囊扩张满意后取出,准备4 ml骨水泥,稀释搅拌,待骨水泥变柔软后,逐渐注入,整个操作过程需X线引导。
1.3影像学评价比较
术前与术后3个月X线片(站立侧位片),测量患者椎体高度和后凸角的恢复情况。高度测量:椎体上终板到下终板的距离,通过椎体前后壁测量椎体的前后高,前后壁中线的垂直面定义为中间段;高度恢复为术后椎体高度减术前椎体高度;后凸角测量:用Cobb′s角度量,头端临近椎体的下终板和尾端临近椎体的上终板之间的夹角。
1.4临床评价
采用VAS量表比较术前与术后评分。VAS评分:1~10分,10分最痛。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术前与术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单边检验后凸角、椎体高度、VAS评分,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骨折随访情况
82个骨折椎体中34个在胸段,48个在腰段。52例中49例获得随访,3例失访,随访时间4~99周,平均9个月(37周)。49例中33例(67%)为单节段骨折,16例(33%)为多节段骨折。
2.2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椎体前壁高度由术前的19.6 mm增至术后的24.2 mm,增高了4.6 mm(P<0.05)。中间段高度由术前的16.8 mm增至术后的20.7 mm,增高了3.9 mm(P<0.05)。椎体后壁高度由术前25.8 mm增至术后的26.1 mm,增高了0.3 mm(P>0.05)。
2.3后凸角测量胸腰段和腰椎前凸角用负值表示,影像学显示术后并没有恢复到正常腰前凸角,Cobb′s角由术前平均22.5°改善为术后19.1°,后凸减小了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VAS评分及骨水泥渗漏情况
术前VAS评分平均为9.16分,术后改善为2.91分,术后减小了6.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无死亡、感染、神经损伤、神经根刺激症状、血管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82个骨质疏松型压缩骨折椎体经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后,骨水泥经上终板渗漏4例(4.8%),从椎旁渗漏至椎体侧方和前方4例(4.8%),无一例通过下终板渗漏或渗入硬膜外腔。
3讨论
本研究表明骨质疏松型椎体压缩骨折经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后椎体前方高度、Cobb′s角、疼痛和功能均有明显改善,82个骨折椎体后凸平均改善3.4°,尽管是单边检验,但后凸角的测量在误差范围内。以往采用临近节段椎体高度为参照标准[3]不够准确,因骨质疏松型椎体压缩骨折是进展性疾病。理想的测量可通过CT重建进行,但成本过高。压缩椎体的中间段也往往受累,术后中间段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脊柱矢状面的排列因此也有改善,术后可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本研究显示,即使骨折发生31周后手术仍可使椎体高度明显恢复(P<0.05)。但延迟治疗可造成骨折椎体高度恢复不理想[4]。Grados等[5]认为尽管疗效可能与随访时间有关,但治疗后2周即可见症状明显改善。Ryu 等[6]报道了最大程度的疼痛缓解应当在术后3个月。本组患者随访37周,术后无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无骨水泥外渗到硬膜外腔,4 例外渗到椎旁组织, 4例外渗出上终板。Grados等[7]报道单纯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外渗比率达30%~67%。2种术式的主要差别在于,球囊扩张可在骨折椎体中产生一个较大的空腔,可注入高粘度的骨水泥,而单纯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所使用的骨水泥粘稠度较低。粘稠度较高则外渗到临近重要结构的可能性就小。本研究结果证实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对于恢复骨折椎体高度、改善脊柱矢状面排列、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对于椎体高度恢复和矢状面排列改善是否会导致脊柱应力及载荷改变以及是否会减小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另外,值得商榷的问题是手术干预的时机,而且应当对球囊扩张和单纯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式的诸多益处方面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Eck JC, Hodges SD, Humphreys SC. Vertebroplasty: a new treatment str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