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骨折不愈合
骨折不愈合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给社会带来了负担,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增加,骨折不愈合病例的数量有成倍增加的趋势[1,2],所以对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骨科医师的重视,并且试图寻找更多的方法来治疗骨折不愈合。以下将治疗方法做一下综述。
1 自体骨移植
传统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方法很多,以自体骨移植最常用,并且效果明确、可靠[1],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而且至今临床上仍经常应用,但在骨折端缺损较大,超过6cm时,该方法容易失败[3],为避免该方法的弊端 ,有的临床工作者采用带血供的自体骨或骨膜移植治疗骨不连[4] ,娄宏亮等[5]采用逆行隐血管蒂股骨内侧髁骨瓣、骨膜瓣加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缺损、骨不连9例,均愈合良好,功能满意。而吴克俭等[6]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修复下肢骨及周围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结果,该方法利用游离髂骨移植必须携带周围肌肉,设计带血管蒂的髂骨肌肉瓣,移植修复下肢骨及软组织缺损,髂骨肌肉瓣血管与受区血管吻合后,于髂骨瓣肌肉表面植皮,手术后一周,髂骨瓣肌肉表面植皮成活,间接证明移植骨瓣成活,说明该方法可靠,临床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其也有局限性,由于髂骨外形不规则,用于修复长管状骨时,切取长度有限,修复骨缺损最长不能超过10cm[7],因此,对骨床严重受损的病例,传统的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对缺损较多的骨不连仍不失为较理想的修复方法[8,9],而由于腓骨的滋养动脉过短,而且腓骨的血供有一部分取决于腓骨的骨膜支,因此,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不宜直接吻合腓骨滋养动脉,应吻合腓血管[10] 。虽然自体骨移植效果可靠,但该方法给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增加患者痛苦,并且,取骨量及形状有限,临床医生及科研工作者采用各种不同方法修复骨不连及骨缺损。
2 自体骨髓成分移植
骨髓包括造血系统和基质系统,骨髓基质系统是指能够给造血系统提供功能支持并影响其分化的结缔组织,包括细胞网和细胞外基质成分,其中的细胞网成分可向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个方向转化[11],将骨髓细胞悬液加入扩散盒中植入体内,可形成骨组织,说明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内具有成骨潜能[12]。Mngwell[13]等也证实骨髓中有大量骨髓基质干细胞,它是一类既有自我更新能力,又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而分化成的成骨细胞具有促进骨修复的作用[14,15]。金丹等[16]实验观察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成骨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细胞转化期,细胞增殖期,细胞聚合分泌期,细胞外基质钙化期。临床实践也证实了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可行性。李亚非等[17]认为,注射于骨断端的红骨髓中含有骨祖细胞和大量促进骨组织再生的骨生长因子,分化为骨痂组织使骨不连得以愈合。
3 重组合异种骨移植
重组合异种骨是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研究所胡蕴玉教授等研制成功的一种有效的植骨材料,重组合异种骨内含有从牛皮质骨中提取的具有高效诱导成骨活性的BMP又具有良好骨传导及骨引导作用的牛松质骨颗粒,两者复合后,牛松质骨对BMP有良好的缓释作用,充分发挥了BMP的局部诱导成骨作用。它的成骨作用已通过实验及临床应用得到验正[18],并且该技术已与企业结合,形成规模化工业生产,产品来源广泛,这是该材料在临床应用的一个优点,另外,该材料具有骨诱导及骨引导双重成骨机制,临床应用疗效可靠。
4 骨基质明胶的应用
骨基质明胶(BMG)是同种异体骨经脱钙、脱脂、去蛋白处理得到的产物,去掉了除BMP以外95%非胶原蛋白和脂质成分,抗原性大大降低,且保留了骨基质中的BMP、TGFβ等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具有诱导成骨能力,国外学者通过动物实验证实BMG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小,可在早期促进软骨、骨形成[19],秦书俭等[20]研究认为,BMG的诱导成骨与骨传导生长明显不同,骨传导生长主要靠骨膜成骨,新生骨由骨折断端逐渐向心性生长,此种生长方式速度缓慢,生长范围有限,而BMG首先由所植入BMG处开始诱导成骨,逐渐向四周发展,最后与骨床相连,所以BMG的诱导成骨作用明显快于传导性成骨。但骨基质明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少,多处于动物实验中应用,希望将来有形成规模的生产与储存,以供临床大量之用。
5 生物因子的应用
一些生物因子对骨折的愈合有较明显的影响,我们统称其为骨生长因子,他们包括: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核结合因子al(Cbfal)等。BMP可以将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诱导为成骨细胞,进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