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骨质增生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病。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本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经流行病学调查,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亿,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约为3%~8.3%[1]。随着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又有了许多新的理念和理解,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治疗方法[2]。我科2006年12月~2007年5月应用骨伤Ⅰ号方热熨配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4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43例,年龄42~67岁,平均57.5岁。单膝发病51例,双膝发病13例,共77膝。病程3个月~14年,平均5.4年。根据随机原则按住院时间顺序依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性11例,女性21例,单膝发病27例,双膝5例,共37膝;对照组32例,男性9例,女性23例,单膝发病24例,双膝8例,共40膝。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KOA(ACR1986)的诊断标准[3],同时采用膝关节Kellgren-Lawrence X线分级标准[4]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X线片进行分级。将符合诊断标准、自愿接受2个月治疗和检查、X线片示Kellgren-Lawrence分级为Ⅰ~Ⅲ级的患者纳入治疗。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心、肝、肾、肺等器官疾患及活动性溃疡患者;恶性肿瘤患者(除非已手术切除,且5年以上无复发者);诊断有炎性关节炎、痛风、骨结核、骨髓炎或急性膝关节创伤及血管神经损伤患者;继发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关节镜清理术:硬膜外麻醉,患肢大腿上端扎气囊止血带。常规采用Jackson描述的膝关节镜标准[5]髌前内、外侧入路,先行常规顺序镜检。根据镜检结果进行镜视下手术,术式包括:肥厚增生的滑膜清理、骨赘磨除或髁间扩大成形、游离体摘除、滑膜皱襞粘连松解或切除、损伤半月板的修整或切除、软骨退变或剥脱灶表面清理术、关节灌洗术等。2组患者术中均用3 000~6 000 ml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直到冲出液清亮为止。术毕用棉垫加压包扎患膝,术后24 h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并常规使用抗生素静脉滴注3 d,3 d后下地活动。
1.2.2 骨伤Ⅰ号方热熨方法 治疗组患者关节镜清理术后7 d开始应用骨伤Ⅰ号方热熨治疗,方剂组成:羌活12 g,当归12 g,木瓜12 g,防风12 g,续断12 g,红花12 g,乳香12 g,没药12 g,白芷12 g,川椒12 g,骨碎补12 g,透骨草12 g。上药切碎装入布袋(15 cm×25 cm)备用,使用时将药袋用水浸透后置蒸锅中蒸15~20 min,取出后用棉布或毛巾包裹熨敷患膝,每天2次,每次30 min,2周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6]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状况,包括疼痛、不稳定、绞锁、肿胀、上下楼梯、下蹲、跛行、需要支持8个指标,满分为100分,>84分为正常,66~84分为尚可,<65分为差。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安全性指标检测,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血沉、血糖、肝功、肾功等实验室检查。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前后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进行评分,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改善率: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治疗前评分)。根据改善率将疗效分为缓解、显效、有效和无效。改善率100%为缓解,改善率>60%为显效,改善率25%~60%为有效,改善率<25%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资料及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Ra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比较 2组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膝关节功能得到改善。2组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自身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和肿胀均较治疗前减轻(P均<0.05),而其他症状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1。表1 2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注: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