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时间、术中输血量等术中情况;随访患者下地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按Kolment评定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DCP组术后引流量明显高于IIN组(P<0.05),两组间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输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表1 二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略)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IIN组的感染率、骨折愈合时间及再发生率明显低于DCP组(P<0.05),见表2。IIN组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5.2%,其中优18例,良2例,可1例)明显高于DCP组(75.0%,其中优14例,良1例,可2例,差3例)。IIN组并发症发生率(9.52%,其中不愈合和再骨折1例,DVT 1例)明显低于DCP组(60.0%,其中术后感染3例,不愈合和再骨折4例,断钉2例,关节僵硬3例)(P<0.05)。表2 IIN和DCP治疗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的疗效比较(略)
3 讨 论
由于高能量损伤日益增加以及手术适应证的放宽,目前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发生率明显增多。股骨内收肌群强大的内收效应,加上肢体活动时产生的剪力、旋转应力是股骨干骨折骨不连、内固定物松动、弯曲和断裂的主要原因〔2〕。随着对骨不连研究的深入,骨不连内固定理论也在不断拓展,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要满足弹性固定原则〔3〕:①固定稳定;②非功能替代;③断端生理应力。Compel〔4〕将骨不连分成肥大型骨不连及萎缩和无血运型骨不连。萎缩性骨不连常伴有骨折端骨吸收;骨萎缩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因此在治疗上要比肥大型骨不连较为困难。在处理这类骨折时要注意定期复查X线片,如连续3~5个月无骨痂出现应采取果断措施行二次手术并进行植骨,如继续行外固定等保守治疗,很可能会引起进一步的骨吸收及膝关节功能障碍,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
DCP通过使骨折端产生加压而保证骨折端稳定。但是DCP产生的加压是一过性的,随着骨折端皮质坏死吸收,其加压作用随之消失。而与之伴随的应力遮挡效应,又可造成固定段骨质疏松,去固定后常发生再骨折,其对血供的损伤也是造成固定段骨质疏松的原因。DCP固定需要紧密贴敷骨皮质,而多枚螺钉攻入又加重了髓内血供的破坏。用传统AO DCP治疗造成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率为10%〔5〕。从本组病例分析,骨折处一旦出现无骨痂生长表现,确诊为萎缩性骨不连,应立即进行交锁髓内钉结合皮质骨切剥植骨术,随着肢体活动的增加,骨质疏松得到改善,膝关节功能可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对于股骨骨折骨不连合并假关节形成的患者,治疗目的是准确复位和坚强内固定,以减少骨折端活动,通过加压作用闭合骨折端间隙,而IIN更具有手术范围小,创伤轻,应力遮挡小,固定牢固等优点,是近年来治疗长骨骨折的重要进展,这种方法较DCP更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被称为“生物性”内固定技术,也应用于骨不连的植骨内固定术〔6,7〕。其优势是比较DCP而言的,无论何种钢板,都存在弯曲应力和偏心受力的缺陷,因而在对内固定效果要求高的情况下,更容易失败,有文献报告,在自体骨移植时,采用DCP,股骨一次性延长的失败率高达33%〔7〕。而IIN通过骨中轴线固定,所受弯曲应力几乎为零。骨断端既均匀承受轴向压力,又能避免剪切、扭曲等有害应力,符合骨折愈合所需要的力学环境。在治疗骨不连短肢畸形时,其控制压缩的作用就更显突出。本组无1例植骨块吸收,所有病例均顺利愈合,肢体长度恢复满意。
以往,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适应证仅局限于股骨中上段骨折,对于中下段的骨折,因为骨髓腔逐渐变大,使用普通髓内钉易出现骨折的短缩、变形,甚至固定不稳,但IIN固定不只依靠钉与骨腔的有限接触,而是通过横向锁钉使髓内钉和股骨连成一体,因而对股骨全长骨折均可使用。但在有骨缺损、萎缩性假关节形成的患者,术时需用骨折端的松质骨植骨。本组有15例采用了髂骨植骨。对于感染性的骨不连,髓内钉治疗并非绝对的禁忌证,对低毒或无毒的感染,在局部给予相应的处理后仍可使用之。本组有4例局部合并有感染,术前对感染灶进行引流及全身应用抗生素,在感染控制后使用IIN,均愈合。
【参考文献】
1 娄 楠,张满江,黄岚峰,等. 交锁髓内钉结合环行植骨治疗股骨骨不连〔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1):4938.
2 Borrelli J Jr,Prichett WD,Ricci WM.Treatment of nonunions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