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树脂封片。
1.1.3 透射电镜观察
收集第3代MSC,25 g/L冷戊二醛固定后,PBS洗涤,10 g/L 锇酸后固定,梯度丙酮脱水,常规包埋、超薄切片,20 g/L醋酸铀和枸橼酸铅染色,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
1.1.4 MSC表面抗原的流式细胞仪检测
取培养的第3代MSC,弃去培养液,加入2.5 g/L胰蛋白酶消化细胞,用含体积分数10% FBS的l-DMEM终止消化,吹打、离心收集细胞,用0.01 mol/L PBS漂洗2次。分别取1 × 106 /mL密度的细胞悬液 50 μL与抗CD29-PE、CD34-PE、CD44-FITC抗体10 μL在室温下避光孵育20 min。0.01 mol/L PBS洗涤2次后,将洗涤后的细胞离心后重悬于0.5 mL PBS中,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
1.2 rAAV-EGFP转染犬MSC
1.2.1 rAAV1-EGFP和rAAV2-EGFP转染MSC
取第4代MSC, 2.5 g/L的胰酶消化后,应用含体积分数10%FBS的l-DMEM液终止消化,吹打后离心,将细胞以2 × 104个/孔接种于2块12孔培养板, 37 ℃孵育过夜,以无血清DMEM液漂洗细胞两次,按感染复数(MOI)值(病毒基因数,v.g./cell)为2 × 104、1 × 105、5 × 105将无血清DMEM培养基与rAAV1-EGFP、rAAV2-EGFP混合液约400 μL加入每孔细胞中,及时混匀。以不进行病毒转染的MSC (MOI = 0)作为对照组,每组设复孔6孔。在37 ℃,体积分数5 % CO2 条件下孵育2 h,弃去培养液,更换新鲜的完全培养基继续在体外进行培养,以后每2 d更换1次培养基。分别于3、7、21 d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计数绿色荧光细胞,计算转染效率。每孔通过观察3个高倍视野,采用双盲法计数每100个细胞中的阳性细胞数,取平均值即为其细胞转染率。
1.2.2 MTT法检测细胞毒性
取第4代MSC,细胞悬液浓度调至1.0 × 103 个/孔,接种于96孔板中,37 ℃孵育过夜,DMEM漂洗两次,按上述MOI值将无血清DMEM培养基与rAAV1-EGFP、rAAV2-EGFP混合液约30 μL加入每孔细胞中,以不进行病毒转染的MSC为对照组,每组设复孔6孔,共分7组。于37 ℃培养箱孵育3 d、7 d,弃培养液,每孔加入完全培养基200 μL,MTT液(5 mg/mL) 20 μL,37 ℃孵育4 h,弃上清加入DMSO 200 μL,振荡溶解15 min,于酶标仪上测定490 nm处的光密度D(490 nm)值。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x ± s表示,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样本均数间比较使用析因设计及单因素方差分析,P < 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MSC形态观察
48 h更换培养液时,可见散在分布的贴壁细胞,呈梭形,有胞浆突起,少部分呈多角形。第5天见原来的单个细胞或细胞集落形成多个细胞克隆,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呈平行排列或漩涡状生长。 第10 ~ 12天细胞克隆扩大直至铺满培养瓶底面(图1)。传代培养后的细胞不再以集落方式生长,而呈均匀性分布生长,且生长迅速,约6 ~ 8 d即可铺满全层;第15代以后,形态变平坦、宽大,分裂相减少,细胞质疏松,可见空泡,细胞老化,增殖明显变慢。Giemsa染色示第3代犬MSC呈条索状,有长的突足,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图2A)。
2.2 MSC超微结构特点
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第3代MSC胞体较小,细胞核/浆比例大,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明显,胞浆少,染色质较疏松,胞浆中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少,表现出早期细胞的特点(图2B)。
2.3 MSC表面抗原检测
取第3代MSC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29(95.63 %)、CD44(97.89 %)表达阳性,而CD34(0.41 %)表达阴性(图3)。
2.4 rAAV-EGFP对体外培养MSC的转染率
荧光显微镜观察示,转染3 d后,rAAV1-EGFP(MOI = 2 × 104)组未观察到MSC表达EGFP荧光;随着MOI的增加,rAAV1-EGFP(MOI = 1 × 105)组及rAAV1-EGFP(MOI = 5 × 105)组个别细胞表达EGFP,但表达EGF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