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股骨颈骨折后,由于骨折断端移位,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可严重影响,骨折后股骨头坏死与否主要与其残存血供和代偿功能有关。早期复位有利于尽快恢复骨折后血管扭曲受压或痉挛,可使股骨头的血供得到恢复,坚强的内固定为骨折的愈合提供了基本保障,并降低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股骨头坏死率。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准备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本组36例股骨颈骨折均为新鲜骨折,伤后均在8天内手术,随诊结果,仅1例因为骨缺损严重发生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余无发生,效果满意。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外伤及中老年人,而且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率较高[2]。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目前首选手术治疗。良好的复位和牢靠的固定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关键。传统的手术方法主要有三翼钉、粗螺纹钉、多根螺纹钉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等。三翼钉治疗股骨颈骨折虽有抗旋转能力,但无加压作用,易发生钉体松动、滑脱,而且,击入时对周围骨质损伤较大,有文献报道其骨折不愈合率高达60%,现已不使用;单根粗螺纹钉虽有加压作用,但抗旋能力差,而且其自身体积大,对股骨头血供影响较大,故也很少使用;目前老年人头下型股骨颈骨折,且伴有移位者首选全髋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现年龄也放宽到男>60岁、女>55岁,虽然疗效满意,但手术创伤较大,存在感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且价格昂贵,使用寿命受到限制等问题,目前尚难推广。
笔者自1999年采用空心加压螺纹钉和股方肌肌骨瓣移位治疗股骨颈骨折共36例,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压缩力可促进骨折愈合,张应力可推迟骨折愈合,剪切力可阻止骨折愈合[4],空心加压螺纹钉正是基于这个原理设计而成。空心加压螺纹钉由螺纹钉改良而成,其内部中空,可套入导针准确旋入而非击入股骨颈内,提供骨折断端间的加压作用,顶端螺纹深而宽,在股骨颈内牢固抓持,尾部细螺纹使用螺纹钉进一步稳定,不宜松动、操作简便、固定可靠,3枚钉在低位骨小梁和高位骨小梁间呈品字型分布,构成类衍架结构,自身体积小、可控面积大、防旋能力强,使产生的应力更接近纵轴,增加了骨折稳定性,有利于骨折愈合。空心加压螺纹钉的优点:空心加压螺纹钉顶端有标准的松质骨拉力螺纹,尾部有六棱螺丝,可以自动加压,使骨折端靠拢达到一个嵌插稳定状态,有利于骨折的愈合,该螺纹钉在导针导引下拧入,一次成功,避免拔针换钉时,可能造成骨折端的移位、松动。3枚导针固定,可以防止螺纹拧入时股骨头旋转移位,起抗旋转作用。拔出导针后,螺钉的空心,可以起到减压作用,减少因髓腔内压增高所导致的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能;内固定坚强,不需外固定,能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新鲜股骨骨折,具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内固定坚强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方法。
通过本组36例治疗,笔者的体会是:良好的骨折复位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关键。任何一种内固定装置也无法改变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缺血坏死主要取决于原始创伤和骨折移位[5]。良好的复位,增加了骨折断端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股骨头内微循环的重建。牢靠的内固定是保障骨折愈合的基本条件。骨折的愈合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多枚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既有加压作用,又具有抗旋转能力,符合AO或AISF原则。本组33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充分证明了此点。适宜的术后处理是股骨颈骨折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术后置患肢于外展位并穿防旋鞋,这样有利于消除剪切力,促进骨折愈合。应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3~6个月患肢避免负重,以免影响骨折愈合。术中G型臂X线机监护,仔细观察螺纹钉长度和角度,因为长度过短,则起不到固定作用,过长钉头穿出关节面,影响髋关节功能。总之,3枚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和固定牢固的优点,能有效地减少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是一种理想的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
目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比较多,但没有比较确切的理想方法。人工关节置换对于年龄偏小的中青年患者将面临需要二次翻修的可能,由于股骨颈血液供应的特殊性,单存的内固定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人均寿命的延长,笔者认为股方肌肌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是比较理想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偏小的患者。股方肌血供为多源性、血管彼此吻合、围绕股方肌形成完整的血管网。从解剖上看,此处股外侧肌群上1/3血供来自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横支和降支,分为1~3组,自上而下与静脉、神经伴行进入肌肉。该肌肉体积大,血供丰富[6]。其供血范围在大转子前、外侧,总体积为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