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强直性脊柱炎;关节强直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脊柱受累为特征的慢性全身炎性疾病。随着强直性脊柱炎病情发展,髋痛症状加剧,伴随出现的髋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我院从2003年1月-2007年4月采用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30髋,男性12例24髋,女性3例6髋;年龄21~56岁,中位年龄36岁,病程7~34年。按1984年修订的纽约诊断标准[1]均肯定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典型病例,术前26例患者HLA-B27为阳性,类风湿因子、血沉和C反应蛋白都在正常范围。所有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上下床及穿衣需人帮助,均伴有髋痛,站立及行走时疼痛加重,髋关节总活动度平均为36.8°,其中12例不能行走,3例要器械辅助,5例双髋关节呈完全性骨性强直,活动度为0, 按Harris评分[2]平均29分(10~46分)。术前检查X线平片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10例表现为骶髂关节硬化,边缘模糊有侵蚀性病变,髋关节间隙变窄,3例为脊柱、骶髂关节和髋关节完全强直性骨性融合。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髋关节强直症状,均行双侧同期髋关节置换手术。
1.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取髋关节外侧入路,患者侧卧位,固定牢靠,分次消毒,逐侧实行手术。对伴有关节周围挛缩的软组织进行充分的松解,必要时行股内收肌切断术。术中充分显露关节囊的上部、后部及下部,H型切开关节囊,在股骨小转子上1.0~1.5 cm处行股骨颈截骨后,在髋臼缘保持15°前倾角截除股骨颈。术中以股骨头与髋臼之间存在的脂肪层作为辨认真臼的依据,使用髋臼挫研磨至真臼后进行髋臼假体的安放。根据术前测量结果结合病人特点安放合适的髋臼杯,通常保持10°~20°的前倾角及40°~45°的外展角。在安放真正股骨假体前,由于髋关节强直,关节周围组织挛缩,术中松解过多可造成术后脱位,故全麻下安放假体后牵引患肢,头臼间有0.5 mm的间隙即可。再行髋关节被动屈曲90°、被动过伸15°、内旋外旋各45°以及外展45°时假体不脱位为度。对年龄较大或伴有骨质疏松者,选用骨水泥型假体,术中操作需谨慎防止发生骨折。
1.3 术后处理
术后负压引流48 h,用广谱抗生素7~10 d,观察切口和患肢肿胀情况。服用激素者,应用围手术期激素治疗方案。康复和护理是关节功能得到满意恢复的关键,术后双足穿丁字鞋,两腿间放置大三角枕保持下肢于外展30°中立位。术后第1周做踝关节、足部的运动,同时使用CPM机;第2周做股四头肌锻炼;第4周扶拐下床;第3个月开始患肢逐步负重。术后当天及1、3、6、12、18、24月复查X线平片。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本组获随访6~51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病人术前术后根据Harris[2]评分系统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如下:术前获10~46分,平均29分;术后获52~89分,平均81.5分。术后优3例6髋,良9例18髋,中2例4髋,差1例2髋,优良率80%。术后疼痛完全缓解率93.3%,仅1例2髋活动后仍有轻度疼痛,需服用镇痛药。术后髋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改善为73°~105°,平均85°。术前12例不能行走,3例要器械辅助,术后只有1例行走时需扶单拐,余者生活基本自理,无明显跛行。
2.2 术后并发症
本组病人中,术中和术后引流失血1 200~2 200 mL,平均1 400 mL。有2例2髋出现术后下肢肿胀,查彩超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局部理疗结合功能训练后好转。本组未出现感染、伤口不愈合、脂肪栓塞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危象,未出现假体脱位,全部病人随访期间未见假体松动现象。
3 讨论
3.1 适应症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和外周关节,会造成关节畸形、强直,致残率高。髋关节受累是其致残的主要因素,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公认有效的措施。同期双侧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治疗方式近年开始报道,但没有绝对手术适应症,主要适用于:⑴关节功能障碍严重;⑵出现明显畸形如下肢不等长;⑶病人疼痛明显用药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长期用药;⑷病人要求。对双侧髋关节均存在病变的患者,若无手术禁忌症,早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有利于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仅进行一侧的置换手术,未手术侧病变将继续进展,手术效果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