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动力髁螺钉;股骨转子下骨折
股骨转子下骨折多发于老年人,据报道称约占老年人髋部骨折的10%~30%,治疗较为棘手,动力髁螺钉(DCS)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但常规的切开手术对老年患者创伤较大,术后功能恢复较慢,并发症也相对较多。我院2004年3月-2008年10月采用微创钢板内固定(MIPPO)结合DC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下骨折35例,取得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60~98岁,平均74.5岁。左侧21例、右侧13例。致伤原因:跌伤25例、交通伤7例、坠落伤3例。骨折按Seinsheimer转子下骨折分型[1]:IIB型18 例、IIC型13例、IIIA型3例、IIIB型1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19例、内分泌系统疾病9例,呼吸系统疾病7例。入院后行股骨髁上牵引术或皮牵引术,术前准备充分后于伤后2~10 d行手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骨折无明显移位者,行下肢皮牵引;其他患者采用股骨髁上牵引,积极完善各项术前辅助检查,评定心、肺、肝、肾功能。对有合并症患者请内科医师协助治疗。控制血压在基本正常范围,控制空腹血糖低于10 mmol/L。摄髋关节包括股骨上段正侧位X线及CT检查。全面了解骨折情况,评估骨质疏松程度,术前备血200~400 mL,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2.2 手术方法:在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下,患者仰卧于多功能牵引手术床上,患肢外展30 °,内旋15 °,臀部垫高,C型臂透视证实骨折复位后开始消毒铺单,若术前复位不满意,则在术中用骨膜剥离子协助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切口以大转子顶端为起点,沿股骨外侧纵行向下切开3 cm。暴露股骨大转子,以大转子顶端远侧2 cm处为进针点,放置DCS定位导向器,沿95 °方向钻入2.5 mm克氏针一枚。导针钻入时使用C臂机监测方向,控制前倾角,前后位上导针应经过股骨颈中央,位于股骨头中下部,深度抵达关节软骨,侧位上位于股骨头颈中轴线,测量导针深度,选取相应长度粗螺纹主钉,丝攻扩孔后沿导针拧入主钉,拔出导针。使用骨膜剥离器沿股外侧肌与骨膜间隙向远侧潜行分离,若术前复位不满意则在牵引下使用剥离器辅助复位,位置满意后将DCS钢板部翻转180 °经股外侧肌下方潜行插入,然后翻转钢板将套筒口与加压螺钉尾端对接,用钢板嵌紧器使钢板紧贴股骨骨膜,通过切口在钢板近端钉孔内置入螺钉1~2枚,再在DCS远端螺孔处体表做0.5 cm长切口, C臂机监视下确认钢板与股骨纵轴平行,并通过该螺孔打入1 枚克氏针进行导引,使用自制空心套筒及软组织推开器,将套筒经皮置入钢板螺孔处,拔除导针、钻孔及攻丝后,以螺钉固定钢板及股骨,同理在骨折远端共固定螺钉4~5枚。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1.2.3 术后处理:继续治疗术前合并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常规镇痛,所有患者第2天即坐起,主动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24 h后拔出引流管,一般术后6~8周部分负重,12周后根据X片复查情况决定是否去拐负重。
1.3 疗效评定 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前3个月平均每月复查X片一次,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后每3~4个月复查一次。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is评定标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较好;70~79分为良;<70分为差。
1.4 结果 本组3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0±10) min;平均出血量为(100±20)mL;伤口均I期愈合,有3例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7~10 d痊愈。1例术后合并房颤,转内科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术后(89±4.3)d,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按Haris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本组疗效优31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达97.1%。
2 讨论
2.1 老年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特点 老年股骨转子下骨折多由骨质疏松及轻微外伤后引起,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但效果较差,常遗留髋内翻、下肢短缩、外旋等畸形,再加上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往往在治疗期间出现诸如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褥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重者危及生命。所以对于无绝对手术禁忌的老年患者均应积极手术治疗,尽早使患者离床活动。当然手术治疗也必须遵循一定原则:①手术时间要短,创伤要小,出血要少;②良好的复位,坚强内固定;③避免广泛剥离,保护骨折端血供;④早期功能锻炼及肢体活动;缩短卧床及骨折愈合时间;⑤其他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