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骨科论文 >> 正文  

踝关节融合时传统内固定与张力带固定的疗效比较

心性移动,使二骨端紧密接触,使踝关节融合面的摩擦力大于剪力,加之克氏针的抗剪力作用,钢丝的应力转化为压力,使克氏针、钢丝发挥协同效应,因此张力带系统更富有生物力学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内固定的强度,符合目前的加压融合理论,能提高踝关节的融合率。因固定牢固,术后无需任何形式的外固定。可早期下地进行功能训练,使植骨区受到间断的轴向压力作用,促使胫、距骨端的融合。

  3.2 传统固定法和张力带固定法的融合位置、融合时间和融合率的比较传统的U形钉因其固定作用极其有限,使术后踝关节易向前、向后、内翻、外翻、内旋、外旋移位或多向移位,虽其对血供的破坏最小,但由于生物力学的因素,并没有加快其融合时间,也未能获得较好的融合的位置和较高的融合率;钢板固定时由于胫骨远端和距骨的解剖形态的变化,致放置钢板极为不便,因此不可能将踝关节固定在较为理想的位置上;交叉克氏针或螺钉虽手术时可将踝关节置于较好的融合位置上,但术后因小腿三头肌强大的跖屈的肌力而致内固定疲劳,从而丧失固定的稳定性并逐步发生踝关节固定位置的改变甚至致融合失败;而张力带法不仅在融合时便于将踝关节置于理想的融合位置上(踝关节置于跖屈0°、外翻5°~10°、外旋5°~10°及距骨轻度向后移位),而且因张力带作用和负重使踝关节的间隙更加缩小,两相邻骨面的摩擦力加大,从而系统的稳定性大大增加,因而极大地提高了融合率及缩短了融合的时间。融合的关键在于提供融合所需的稳定和加压,通过张力带原理进行固定,同时具有加压作用,为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大大缩短了融合时间,传统方法行踝关节融合28例,其中4例不融合,12例融合位置不良,融合时间平均18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法踝关节融合16例,无融合失败病例,融合位置良好,融合时间明显缩短(平均13周),并取得了很高的融合率。

  3.3 传统固定法和张力带固定法融合后足部其它小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的比较张力带法踝关节融合时便于将其置于理想的融合位置上,负重后足部其它小关节承受的负荷更加接近于其生理负荷状态,从而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踝关节融合的传统内固定方式中钉板法、U形钉法、交叉螺丝钉及克氏针法因不可能将踝关节置于理想的位置上,因此就改变了足部其它小关节所承受的负荷,就不可避免地促使其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从而降低患足的功能。传统方法行踝关节融合24例,12例融合5年后出现足部其它小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国内的文献报道融合后足部其它小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也较高[4]。张力带法踝关节融合16例中仅有1例融合5年后足部其它小关节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的症状,这与初期使用张力带法的技术不当明显相关。

  [参 考 文 献]

  [1] Rockett MS, Ng A,Guimet M. Posttraumatic ankle arthrosis[J]. Clin Podiatr Med Surg,2001,18(3):515-535.

  [2] 康 倩,徐 辉,周一新,等译.踝关节置换的现状[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28.

  [3] S Terry Canale.Campbell Operative Orthopaedics[M].9th ed,Mosby-Year Book,Inc,Am,1998:1 072-1 073.

  [4] 朱建民.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的远期效果[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1,22(03):181.

  仁和医学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代发医学论文服务,并提供大量论文资料,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先天性腓骨及第二趾缺如合并跟距关节融
    不同关节病理程度的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肌
    各类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功能康复
    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关节源性肌肉软弱
    Colles骨折合并桡腕关节背侧半脱位临床
    人工关节假体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兔关节软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免疫
    类风湿关节炎并发恶性淋巴瘤一例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致肺动脉栓塞一例
    挛缩膝关节髌韧带轴向应力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皮质的肥厚反应
    关节镜下自体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及有关
    关节镜下诊断与治疗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