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架固定,胫骨近端截骨延长的治疗方法,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9~46岁,平均28岁。其中15例为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清创内固定术后皮肤坏死及骨感染外露,7例为闭合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后慢性骨髓炎。病程为6~27个月,平均14个月;既往曾行1次手术者2例,行2次手术者14例,行3次及3次以上手术者6例。部位:胫骨中段18例,胫骨中下段4例。所有病例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皮肤软组织缺损及脓性分泌物、窦道形成、周围贴骨瘢痕、创面红肿等感染征象,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小腿短缩畸形及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 患者入院后需加强营养,改善全身状况,创面按时换药,对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联合应用7~14天,待感染得到一定控制,炎性反应明显减轻渗出物减少后,施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环形外固定架,预装后消毒备用。
1.2.2 手术方法 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对患者缺损创面进行彻底清创,切除感染坏死骨组织,直至出现有血运的骨组织,用双氧水、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及1:2000洗必泰溶液反复冲洗创面。选择合适带蒂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后行胫骨上端截骨、安装外固定架固定。在小腿上段外侧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腓骨,截除与胫骨缺损长度相等的一段腓骨以利于胫骨延长,注意保护腓总神经。于胫骨结节下方1cm处垂直截骨,并保留部分骨皮质不被锯断以暂时维持穿针时截骨面的稳定性。将环形外固定架套入小腿,在该截骨面远近端紧密连接,维持下肢力线良好的位置下,于小腿远端距远截骨平面约1cm处,斜行打入一根直径2.5mm克氏针,适当固定;于该截骨面近端距该截骨面约1cm处斜行打入一根直径2.5mm克氏针,适当固定。两截骨面之间设置2组环,在各环同一平面与克氏针交叉角度为30°~40°位置下分别打入一根直径2.5mm克氏针。将胫骨近端截骨面完全锯断,两截骨面分别加压(近侧截骨面由近端向远端加压,远侧截骨面由远端向近端加压),检查各螺丝帽松紧并分别旋紧。术后处理:术后7天开始延长,每天延长1mm,分两次完成,即0.5mm/次。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延长及骨愈合情况,以便调整延长速度及决定停止延长、拆架时间。
转移皮瓣种类及修复部位如下:腓肠肌内侧头皮瓣修复小腿中段皮肤及软组织缺损7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中段11例,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胫前3例,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1例。
2 结果
本组22例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3年,全部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得到良好覆盖,创面一期修复,达到骨性愈合,双下肢等长。胫骨延长最长9.6cm,最短3cm,平均5.7cm。经4~9个月病骨切除加压固定处达到骨性愈合,经6~11个月截骨延长处达到骨性愈合,并适时拆除外固定架。其中1例患者出现两处针道感染得到及时处理,其余患者未出现针道感染,全部病例均无骨髓炎复发。2例患者因跟腱挛缩出现不同程度的足下垂畸形,拆架后行跟腱延长治疗。
3 讨论
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发生率较高,常因早期处理不当导致创口及骨折不愈合,并发严重骨髓炎及复合组织缺损。感染性骨不愈合病变复杂、顽固,治疗困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骨科领域中的难治之症[1]。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先控制感染,如引流术、填塞术等,然后再用整形或显微外科方法修复缺损软组织,最后对骨缺损进行植骨移植术,待骨质愈合良好后行肢体延长。通常需经多次复杂手术,病程长,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我科应用环形外固定架,根据创面软组织缺损情况选择合适带蒂皮瓣转移修复后,加压固定骨不连断端,于胫骨平台近端截骨缓慢延长,一次性手术同时解决了软组织缺损,骨不连,骨髓炎及小腿短缩畸形的问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环形外固定架是由苏联医学专家G.A.Ilizarov教授于1952年所设计Ilizarov外固定架的改进,主要由细钢针及环形架组成,具有加压、延长、去成角、去旋转以及去侧方移位的功能,更加有利于骨的再生与塑形[2],对于治疗各种骨缺损、慢性骨髓炎和骨折不愈合等获得巨大成功。并且提出了牵引组织再生的张力-应力法则,“即生物组织缓慢牵伸产生一定张力,可刺激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其生长方式同胎儿组织一致,均为相同的细胞分裂”,在骨科专业一般简称牵拉成骨技术[3]。环形外固定架多组钢针多平面的加压固定、牵张延长,可控制骨断端的剪切力和扭曲力,更好地使骨折断端制动,并且应力在骨折端的分布也较均匀,在局部形成足够的稳定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