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年增骨量4%,而青春期钙潴留量达220 mg/d。根据该潴留量,结合内源损耗估计量,可大致估算出钙的需要量。(3)钙摄入量的公式计算:钙需求量=尿钙量+内源性粪钙量+汗钙量+骨潴留钙量÷肠钙吸收率。Connie〔5〕用此方法分别计算出男、女从婴儿、幼儿、青春期到成年的钙供给量。其中青春期钙供给量最大,男、女分别为1 645 mg/d和211 977 mg/d。在考虑钙供给量时,必须注意钙摄入与排出间存在着性别,年龄等差别。Nordin〔6〕认为尿、汗及内源性粪钙排出相对不受食物钙量的影响。所有钙摄入量应该补足尿、粪、汗钙的排出量之后,还应多摄入一些才能达到骨中潴留的钙平衡。
2.2.2 钙摄入日推荐量
人一生中钙的需要量有较大变化。青春前期,钙在骨中的积累为140~165 mg/d,青春期可达400~500 mg/d。多数人在20岁左右达到成年骨峰值。因此,儿童及青少年摄入充足的钙对其成年骨峰值量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旦达到骨峰值后,骨转换保持稳定,即骨的吸收和形成保持平衡。当妇女到绝经期时,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骨吸收速度增加,骨量减少,需补充较多的钙。进入老年期后,由于饮食量减少,雌激素降低,体内活性维生素D生成下降,肠黏膜吸收钙的功能下降,肠钙吸收也减少,也需要增加钙的摄入。
2.3 钙剂的吸收利用
迄今为止,人们对钙剂的吸收利用做过不少研究。由于钙在体内的吸收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机体内环境稳定调节机制,二是营养因素,包括钙剂的生物利用度以及食物中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即可促进钙吸收的因素如苹果酸、抗坏血酸及抑制钙吸收的因素如植酸、鞣酸等。只有在控制了机体的内环境稳定调节机制,同时又排除了食物中影响钙吸收的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钙的生物利用度才能真正测出。此时测得的生物利用度才能反映钙剂本身的营养价值。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进行这种测定并定量给出钙剂生物利用度的方法为同位素稀释法〔7〕。根据我们用同位素稀释法的研究结果看〔8〕有机类钙剂比无机类钙剂的生物利用度稍高一点,如柠檬酸钙为96.18%,牡蛎壳为95.13%。但从实用观点看,二者均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因而可以认为,在选择钙剂时,钙剂本身的化学形式并不十分重要。在考虑钙吸收时,钙的摄入量以及食物中其他影响钙吸收成分存在与否更重要。
影响钙吸收的因素是多样的,促进因素主要有生理状态、生长、妊娠、哺乳及钙缺乏,适量的维生素D、乳糖及某些氨基酸等。干扰因素有生理状态、老年、绝经,维生素D缺乏、植酸、纤维素等。其他有膳食成分、钙磷比例、活性维生素、钙的存在形式、吸收环境等。
2.3.1 生理因素与钙吸收
Heaney〔9〕发现怀孕前肠钙吸收为27%,怀孕后为42%,哺乳期肠钙吸收率36%,因此,怀孕和哺乳期应补钙。Recker等〔10〕报道21岁组人平均钙吸收率为40%,而51岁组平均钙吸收率仅16%。Hinders等〔11〕报道平均14岁和平均62岁女性摄入钙分别为1 200 mg和650 mg,肠钙吸收率分别为 42%和24%,因此,老人应摄入更多的钙才能维持钙的需求。Ivanovich〔12〕报道70岁老年人的胃酸比年青人减少30%。正常人对碳酸钙和可溶性有机酸钙的吸收率是基本相同的,缺乏胃酸者对无机钙基本不吸收,而对枸橼酸钙则吸收为正常人的2倍,所以胃酸缺乏者应服用有机钙。无游离胃酸者40例空腹在早餐前给含250mg碳酸钙基本不吸收,餐后给钙250mg则分别吸收17%~26%,Heaney〔13〕认为钙片与食物同时服用或饭后服较空腹服用提高吸收20%~30%;1 000 mg的钙分2次服或4次服,分别提高吸收率30%或60%。Sheikh〔14〕推荐对胃酸分泌足够的人最好在两餐间服用钙剂,这样可防止食物中一些成分如草酸等对钙吸收的干扰。
2.3.2 维生素D与钙吸收
小肠全段都有维生素D受体以十二指肠浓度最高,主动转运钙有关的钙结合蛋白存在于肠的柱状上皮内,钙结合蛋白的多少与维生素D的量有关。Wishart〔15〕发现血中维生素D的含量与肠钙吸收呈正相关(r=0.23,P<0.105)。同时发现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的多态性决定肠钙吸收,在bbaa基因型的肠钙吸收大于aa基因型者,所以骨质疏松患者补充维生素D是必需的。
2.3.3 钙剂吸收与骨量和骨折
Recker〔10〕在一项为期4年的纵向研究中发现19~30岁的妇女,食物平均钙摄入为1 715 mg/d,则全身、前臂、脊椎的骠量继续增加。DawsonHughes〔16〕等对绝经晚期妇女的双盲研究证明:只有食物钙摄入低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