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正确处理血管危象是再植成功的保证
笔者观察到术中的危象多以血管痉挛为主,通血后5~10min为高发期,因此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在指体通血前5min静脉推注盐酸罂粟碱30mg,或在吻合部血管外膜下注射盐酸罂粟碱30mg,亦可用温1%利多卡因局部冲洗等。术后动脉危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术后24h内的危象,主要表现为血管栓塞,术后3~10h内多发,应认真做好术后观察准确鉴别,一旦发现及时探查,重新吻合血管。一种是术后48h后危象,以血管痉挛为主,应首先升高室温,肌注盐酸罂粟碱30mg,松解敷料,拆除张力大的缝线,并行局部按摩,大部分能缓解。对持续>30min仍不能缓解的,用盐酸罂粟碱60mg缓慢静注,痉挛可得以缓解。如经上述处理仍无效,应用局部封闭:利多卡因加盐酸罂粟碱局部注射解痉。顾玉东的研究表明[2],血管吻合口在术后72h已有47%被内皮细胞覆盖,故血管危象多发生在术后24h内,超过72h,血管吻合口再发生栓塞的机会就较少了,一般3天后发生栓塞常为感染所致,较难通过血管探查而挽救。总之,及时发现血管危象是救治成功的前提,出现血管危象经保守救治无效时应及早手术探查。
3.3 应强调再植成活指(肢)体的功能恢复,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可于术后2~3天,先由医者指导进行被动功能活动,每日2~3次,范围由小到大,能有效防止术后肌腱粘连。2周后以主动锻炼为主,但次数仍不宜过多,每日3~4次左右。本组病例均行早期功能锻炼,至出院时再植指(肢)体已具备一定的功能。本组患者中11例能较好掌握功能康复训练的要点、方法,循序渐进地坚持主被动功能锻炼,故而功能恢复均优。本组资料中未发现在早期的功能康复训练中出现缝接的肌腱再断裂。采用4-0肌腱缝线改良Kessler法缝合,周边使用8-0或9-0无损伤丝线包埋连续缝合的方法,是牢固且光滑的肌腱缝接法,为早期的肌腱伸屈活动创造了条件。
3.4 上肢肢体复杂性离断的骨固定方法的选择
清创后即行简易的内固定,待血管吻合通畅后再改用或加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或行石膏外固定。我们的体会是:先吻合血管后安装外固定支架不仅利于手术操作,而且可缩短肢体缺血时间。这类断肢常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不主张用钢板等内固定。各种固定方法中以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效果好,它不需加用石膏外固定,利于术后行皮瓣移位等二期手术[3,4]。
3.5 血供及软组织的重建
高质量地吻合血管是肢体成活的关键,争取多吻合血管,动、静脉比例不少于2∶3。吻合主干动脉的伴行静脉,可减少术后肢体肿胀。这类断肢多数需要血管桥接,常取健侧大隐静脉。本组共有11例行血管移植桥接吻合,最长桥接血管缺损14cm,最多共有2条血管桥接的病例。我们常规应用15×10的显微镜缝合的方法吻合血管。手术操作简便,耗时短,多数病例一次通血成功。桥接血管若发生痉挛,经外膜下注射罂粟碱等方法处理后均短期内恢复血液循环。血供重建后,缝合主要的神经及肌肉、肌腱等,创面不能闭合者行二期皮瓣移位或植皮手术。
【参考文献】
王成琪,陈中伟,朱盛修.实用显微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41-42.
顾玉东,李继峰,姜继福,等.血管内皮细胞愈合机制的探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89,12(3):220-222.
王利,朱通伯,罗经文,等. 骨外固定器在断肢再植中的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6,5(2):143-144.
曾剑文,吴景华,蔡锦方,等.断肢再植中骨固定方法的选择[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7,5(2):143-144.
上一页 [1] [2]